危险品的管制

主要内容

第 2.2 章 各类別的特定条文

2.2.1 (保留)
2.2.1  

 (保留)

2.2.2
2.2.2

第2类—气体

 

 

2.2.2.1

涵盖范围

 

 

2.2.2.1.1

第2类包括当温度为50°C时蒸气压力超过300千帕斯卡(kPa)的气体物质,或当温度为20°C和标准压力为101.3千帕斯卡时完全呈气态的气体物质,包括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溶解气体、冷冻液化气体、吸附气体、一种或以上气体与一种或以上其他类別物质蒸气的混合物、充气物品、烟雾剂和加压化学品。

 

 

2.2.2.1.2

气体可按其物理状态称为:

                

(a) 压缩气体:在温度为-50°C的加压包装下完全呈气态的气体;这一类別包括临界温度低于或等于-50°C的所有气体;

(b) 液化气体:在温度高于-50°C的加压包装下部分呈液态的气体;

(c) 冷冻液化气体:包装后由于温度低而部分呈液态的气体;

(d) 溶解气体:在加压包装下溶解于液相溶剂的气体;或

(e) 吸附气体:在包装后被吸附在固体多孔物料上而令容器内部压力在温度为20°C时低于101.3千帕斯卡及在温度为50°C时低于300千帕斯卡的气体。

 

 

2.2.2.1.3

气体可按其化学特性或生理作用,分为易燃、非易燃、无毒性、毒性、助燃、腐蚀性,又或同时兼具两种或以上这些特性。

 

 

2.2.2.2

类別分项

 

第2类气体可按其首要危险性细分为:

Chapter 2.2.2.2.1 Class 2.1 Flammable gases
2.2.2.2.1

第2.1类易燃气体

 

指在温度为20°C和标准压力为101.3千帕斯卡下:

 

(a) 与空气混合后体积佔13%或以下时可点燃的气体;或

(b) 不论可燃性下限为何,与空气混合后的可燃范围最少为12个百分点的气体。4

 

4 可燃性须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的试验或计算方法来确定(见ISO 10156:2017)。如果数据不足,无法采用这些方法,可采用国家主管当局认可的相若方法试验,而在此情况下,一经要求,须提交试验报告作证明。

Chapter 2.2.2.2.2 Class 2.2 Non-flammable, non-toxic gases
2.2.2.2.2

第2.2类非易燃、无毒性气体

 

此类气体:

 

(a)   可致窒息:稀释或取代大气中正常含有的氧气;或

(b)   可助燃:一般因为释出氧气而可能比空气更容易引起或导致其他物料燃烧5;或

(c)   不列入其他类別。

 

5「可能比空气更容易引起或导致其他物料燃烧的气体」,是指氧化能力大于23.5%的纯气体或气体混合物。氧化能力乃根据ISO 10156:2017 指明的方法确定。

Chapter 2.2.2.2.3 Class 2.3 Toxic gases
2.2.2.2.3

第2.3类毒性气体6

 

此类气体:

 

(a)   已知对人类有毒性或腐蚀性以至危害健康;或

(b)   LC50值等于或低于每立方米5000毫升(百万分率),因而被推定对人类有毒性或腐蚀性。

 

6 因具有腐蚀性而符合2.2.2.2.3(a)或(b)项标准的气体须归类为具有腐蚀性次要危险的毒性气体。

 

2.2.2.2.4

兼有一个以上类別危险性的气体和气体混合物,其危险性的先后顺序如下:

 

(a) 第2.3类先于其他所有类別;

(b) 第2.1类先于第2.2类。

 

2.2.2.2.5

根据香港法例第295E章,下列第2类危险品不受《危险品条例》所管限:

 

(a)   载于充气轮胎内的第2类危险品;

(b)   载于作教育、康乐、科学或其他非工业用途的充气球类或气球内的第2类危险品;

(c)   载于照明装置内,以使该装置能够运作的第2类危险品;

(d)   载于充气橡胶气埝(以天然或人造橡胶制成者)内的第2类危险品;以及

(e)   压缩至在20°C时表压不超过200千帕斯卡(2巴)的第2.2类危险品。

 

2.2.2.2.6

2.2.2.2.5所列者並不包括全部资料,如需详细的说明,请参阅香港法例第295E章。

 

2.2.2.3

气体混合物

 

具有特定联合国编号的气体项目须按照危险品一览表所述来分类,包括包装类別和次要危险性等。至于气体混合物(包括其他类別物质的蒸气)或危险品一览表沒有列明的其他气体项目,则须按照以下原则分类:

 

(a) 可燃性须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的试验或计算方法来确定(见ISO标准10156:2017)。如果数据不足,无法采用这些方法,可采用国家主管当局认可的相若方法试验,而在此情况下,一经要求,须提交试验报告作证明;以及

 

(b) 毒性水平须采用量度LC50值的试验方法或载于《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2.2.3.2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2.2.3(b)的计算方法来确定。

 

2.2.2.3.1

气体混合物如根据人类经验而已知有损人体皮肤、眼睛或黏膜,或根据载于《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2.2.3.2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2.2.3(c)的方法计算出其腐蚀性成分的LC50值等于或少于每立方米5 000毫升(百万分率),便属有腐蚀性次要危险。

 

2.2.2.3.2

氧化能力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的试验或计算方法来确定(见2.2.2.2.2(b)的附註和ISO 10156:2017)。

Chapter 2.2.3 Class 3 - Flammable Liquids
2.2.3

第3类—易燃液体

 

 

2.2.3.1     

涵盖范围

 

 

2.2.3.1.1  

第3类包括易燃液体和液态减敏爆炸品。具有特定联合国编号的易燃液体项目/液态减敏爆炸品须按照危险品一览表所述来分类,包括包装类別和次要危险性等。至于在危险品一览表沒有列明但可能会归类为第3类危险品者,则须确定其闪点、初沸点及粘度。一般而言,易燃液体是闪点为60 °C或以下(密封杯试验)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有固体溶解或悬浮于其中的液体(例如油漆、亮漆、真漆等,但不包括由于其本身的其他危险特质而已归入其他类別的物质)。一些国家惯常使用开杯法来确定闪点,所以有必要扣减该方法得出的温度,结果才与本守则所载者相符。

 

 

2.2.3.1.2

易燃液体的闪点是该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点燃混合物的最低温度,可用于衡量该液体从包装漏出时形成爆炸性或可点燃混合物的风险程度。易燃液体只要温度低于闪点,就不能点燃。

 

 

2.2.3.1.3

用于确定闪点的试验方法可分成两类,视乎试验装置使用的是敞开的容器(开杯法),还是只在放进火焰时才打开的密封容器(密封杯法)。一般来说,开杯试验得出的闪点会比密封杯试验高几度,而密封杯装置的准确复制度普遍高于开杯装置。因此,确定闪点时,须使用密封杯法。

 

 

2.2.3.1.4

液态减敏爆炸品是爆炸性物质(危险品一览表中的UN 1204、UN 2059、UN 3064、UN 3343、UN 3357和UN 3379)溶解或悬浮于水中或其他液态物质中而形成的一种能抑制其爆炸特性的均质液态混合物。

 

 

2.2.3.1.5

符合2.2.3.1.1所述定义的液体,如闪点高于35 °C並且不持续燃烧,不需要视为易燃液体。就本守则而言,符合下列条件的液体视为不能持续燃烧:

 

(a) 已通过适当的可燃性试验7;或
(b) 按照ISO 2592:2017,燃点高于100 °C;或
(c) 以质量计算含水量多于90%的与水溶混的溶液。

 

7 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2.5.2节中规定的持续燃烧试验。

 

 

2.2.3.2

划定第3类危险品的包装类別

   
2.2.3.2.1

易燃液体按其闪点、沸点和粘度8划定包装类別。如物质的唯一危险性是易燃,其包装类別如下文2.2.3.2.2的表所示。

 

8 关于确定粘度的参考方法,可参阅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2.4.3节。如试验的是非牛顿物质,又或用以确定粘度的流量杯法不适合,便须使用切变速率可变的粘度计並以23°C的温度和数个切变速率测定该物质的动态粘度系数。把测出的数值制成8 关于确定粘度的参考方法,可参阅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2.4.3节。如试验的是非牛顿物质,又或用以确定粘度的流量杯法不适合,便须使用切变速率可变的粘度计並以23°C的温度和数个切变速率测定该物质的动态粘度系数。把测出的数值制成切变率图,然后外推得到零切变率,再把所得的动态粘度除以密度,就能得出该物质在切变速率接近零时的表面运动粘度。

   
2.2.3.2.2

按易燃性划定的包装类別:

 

包装类別

闪点(°C)(密封杯)

初沸点(°C)

I

≤ 35

II

< 23

> 35

III

≥ 23 至 ≤ 60

> 35

   
2.2.3.2.3 对于还有其他危险性的液体,须考虑其分別按2.2.3.2.2的表和根据其还有的其他危险性的严重程度划定的包装类別,以及按照第2.1章的条文,确定其分类和包装类別。
   
2.2.3.2.4

闪点低于23 °C的粘性易燃液体,例如油漆、搪瓷、真漆、亮漆、粘合剂和抛光剂等,可按照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2.3节规定的程序,划入包装类別III,条件是:

 

(a) 在溶剂分离试验中,分离出来的清澈溶剂层小于3%;
(b) 混合物或任何分离出来的溶剂都不符合第6.1类或第8类的标准;
(c) 所用的容器容量不超过450公升;以及
(d) 粘度和闪点如下表所示:

 

23°C时的运动粘度(外推法)

υ(切变速率接近零)(毫米2/秒)

液流时间t
(秒)

射流直径
(毫米)

闪点(°C)
(密封杯试验)

20 < υ ≤ 80

20 < t ≤ 60

4

高于 17

80 < υ ≤ 135

60 < t ≤ 100

4

高于 10

135 < υ ≤ 220

20 < t ≤ 32

6

高于 5

220 < υ ≤ 300

32 < t ≤ 44

6

高于 –1

300 < υ ≤ 700

44 < t ≤ 100

6

高于 –5

700 < υ

100 < t

6

–5 及以下

 

2.2.3.2.5

易燃液体如有杂质,闪点可能会改变。在危险品一览表中列为第3类的物质,一般须视为化学纯净的物质。由于商业产品可能有添加物或杂质,闪点或会不同,所以确定其分类或包装类別时可能会有所影响。如对物质的分类或包装类別有疑问,应以实验方法确定该物质的闪点。关于确定易燃液体闪点的参考方法,可参阅《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2.3.3.6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2.3.3。

   
2.2.3.2.6 关于确定易燃液体初沸点的参考方法,可参阅《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2.3.4和《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2.3.4。
Chapter 2.2.3a Class 3A - Diesel or Fuel Oil or Furnace Oil
2.2.3a

第3A类—柴油或燃油或炉油

 

 

2.2.3a.1

涵盖范围

 

 

2.2.3a.1.1

就《危险品条例》而言,第3A类危险品包括柴油(蒸馏液及/或轻残余油)、炉油及闪点超过60°C(密封杯试验)的其他燃油。第3A类危险品获配香港编号H301,並载列于香港法例第295E章附表2第4部。

 

 

  香港编号 正式运输名称 包装类別
  H301 柴油燃油炉油 III
2.2.4 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2.2.4     第4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2.2.4.1 涵盖范围
   
2.2.4.1.1

第4类危险品细分如下:

 

(a)    第4.1类—易燃固体

随时可能燃烧或因摩擦而可能引燃或助燃的固体;容易发生强烈放热反应的自反应物质(固体和液体)和聚合物质;如沒有充分稀释便可能发生爆炸的固态减敏爆炸品;

 

(b)   第4.2类—易于自燃的物质

容易自热又或与空气接触后容易升温以致容易着火的物质(固体和液体);

 

(c)    第4.3类—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与水相互影响时,容易变成自燃或放出分量达危险程度的易燃气体的物质(固体和液体)。

   
 2.2.4.1.2   具有特定联合国编号的第4类危险品须按照危险品一览表所述来分类,包括包装类別和次要危险性等。不过,以下各种在危险品一览表沒有列明但所具特性可能会归类为第4类危险品的物质,则须按照相应试验方法和标准来分类。这些方法和标准,包括试验适用范围的建议,载于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9

 

(a)   易燃固体(第4.1类);

(b)   自反应物质(第4.1类);

(c)    聚合物质(第4.1类);

(d)   发火固体(第4.2类);

(e)    发火液体(第4.2类);

(f)    自热物质(第4.2类);以及

(g)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第4.3类)。

 

9 自反应物质及聚合物质的试验方法和标准载于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其他各种属第4类危险品的物质的试验方法和标准,载于该手册第三部分第33节。

Chapter 2.2.4.1.3 Class 4.1 DG include the following:
2.2.4.1.3

第4.1类危险品包括以下各种物质:

 

(a) 易燃固体;

(b) 自反应物质;

(c) 固态减敏爆炸品;以及

(d) 聚合物质。

 

 

2.2.4.1.4 

第4.1类易燃固体

 

 

2.2.4.1.4.1

易燃固体指随时可能燃烧的固体和因摩擦而可能引燃的固体。

 

 

2.2.4.1.4.2

随时可能燃烧的固体指危险的纤维状、粉末状、颗粒状或煳状物质,这些物质与火源短暂接触即能轻易点燃,火焰亦会迅速蔓延,而所造成的危险不但来自火焰,还可能来自毒性燃烧产物。金属粉末尤其危险,因为二氧化碳或水等常用灭火剂会令其危险性增加,以致火警难以扑灭。

 

 

2.2.4.1.4.3

根据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3.2.1节所述方法试验粉末状、颗粒状或煳状物质,假如其中至少有一次试验的燃烧时间少于45秒,或燃烧速率高于每秒2.2毫米,则该物质须归入第4.1类随时可能燃烧的固体。金属或金属合金粉末如能被点燃,而产生此反应后试验样本在10分钟内全部点燃起来,则该种粉末须归入第4.1类物质。

 

2.2.4.1.4.4

因摩擦而可能引燃的固体须与现有条目比对,归入第4.1类物质,直至明确标准已确立。

 

 

2.2.4.1.4.5

划定易燃固体的包装类別

 

 

2.2.4.1.4.5.1

第4.1类易燃固体的包装类別是以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3.2.1节所述的试验方法作标准来划定。就随时可能燃烧的固体(金属粉末除外)而言,如燃烧时间少于45秒,而火焰能通过湿润的一段而不灭,须归入包装类別II。至于金属或金属合金粉末,假如产生此反应后试验样本在5分钟内全部点燃起来,须归入包装类別II。

 

 

2.2.4.1.4.5.2

就随时可能燃烧的固体(金属粉末除外)而言,如燃烧时间少于45秒,而火焰经过湿润的一段而暂不扩散达至少4分钟,须归入包装类別III。至于金属或金属合金粉末,假如产生此反应后试验样本在多于5分钟但少于10分钟内全部点燃起来,则须归入包装类別III。

 

 

2.2.4.1.4.5.3

至于因摩擦而可能引燃的固体,则须与现有条目比对,或按照任何适当的特別规定来划定包装类別。

 

 

2.2.4.1.4.5.4

发火金属粉末如以足量的水湿润后,其发火特性能有所抑制,可归入第4.1类物质。

 

 

2.2.4.1.5

第4.1类自反应物质

 

 

2.2.4.1.5.1

自反应物质10是遇热不稳定的物质,即使在沒有氧气(空气)的情况下,亦会产生强烈的放热分解反应。符合以下条件的物质,不会视为第4.1类自反应物质:

 

(a) 属于第1类爆炸品;

(b) 属于第5.1类氧化性物质(含有5.0%或以上可能燃烧的有机物质的氧化性物质混合物11除外);

(c) 属于第5.2类有机过氧化物;

(d) 分解热12少于每克300焦耳;或

(e) 以50 公斤的包装而言,自加速分解温度(见2.2.4.1.5.11)高于75°C。

 

10 任何显示具有自反应物质特性的物质,即使经过2.2.4.2.3至2.2.4.2.7所述的试验並取得「正」结果而本应划入第4.2类物质者,亦须归类为自反应物质。

11 符合第5.1类标准的氧化性物质混合物,如含有5.0%或以上可能燃烧的有机物质,但不符合上文2.2.4.1.5.1(a)、(c)、(d)或(e)项所述标准,须进行自反应物质分类程序。

12 分解热值可采用任何国际认可的方法(例如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绝热量热法)来确定。

 

 

2.2.4.1.5.2

显示具有B型至F型自反应物质特性的混合物,须归入第4.1类自反应物质。

 

 

2.2.4.1.5.3

显示具有G型自反应物质特性但未列于2.2.4.5的混合物,须考虑归入第5.1类物质(见2.2.5.2)。

 

 

2.2.4.1.5.4

热力、与催化性杂质(例如酸、重金属化合物、硷)接触、摩擦或碰撞,可引致自反应物质分解。分解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加快,亦会因物质而异。在分解的过程中,特別是在沒有点火的情况下,可能会释放出毒性气体或蒸气。处理某些自反应物质时,须控制温度。部分自反应物质分解时可能会发生爆炸,特別是在密封的情况下;添加稀释剂或使用适当的包装可以改变此特质。部分自反应物质会勐烈燃烧。某些化合物属于自反应物质,举例如下:

 

(a) 脂族偶氮化合物(–C–N=N–C–);

(b) 有机叠氮化合物(–C–N3);

(c) 重氮盐(–CN2+Z-);

(d) N–亚硝基化合物(–N–N=O);以及

(e) 芳族硫代酰胼(–SO2–NH–NH2)。

 

以上所列只是部分例子,其他反应基的物质和某些物质的混合物也可能有类似特性。

 

 

2.2.4.1.5.5

自反应物质根据其危险程度划分为A型(违禁品)至G型(不受第4.1类自反应物质的规定限制)七类,当中B型至F型的分类直接关乎单一包装准许的最大装载量。

 

 

2.2.4.1.5.6

2.2.4.5列出准许的自反应物质,当中每一类均列明其在危险品一览表所划入的类属条目(UN 3221至UN 3240),而且如适用的话,亦註明次要危险性和附有备註13。2.2.4.5所列的准许物质均归类为技术上纯净的物质(註明浓度低于100%者除外)。

 

13 类属条目列明自反应物质的类型(B型至F型)、物理状态(液体或固体),以及温度控制(如有需要)。

 

 

2.2.4.1.5.7

至于其他浓度的物质,其分类可能会有不同。这些自反应物质须由原产地的主管当局根据试验报告来分类。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载有适用的分类程序、试验方法和标准,以及适当试验报告的范本。批准书须註明分类和其他相关条件,一经要求,须连同相关的试验报告一并提交,以作证明。

 

 

2.2.4.1.5.8

锌化合物等活化剂可能会加进某些自反应物质内,用以改变该等物质的反应特性。视乎活化剂的类型和浓度为何,物质的热稳定性或会降低,而其爆炸特性亦可能会改变。若添加活化剂后自反应物质的热稳定性和爆炸特性有变,须根据在此所述的分类程序对新配制而成的物质作出评估。

 

 

2.2.4.1.5.9

自反应物质的样本或配制品如未列于2.2.4.5,又尚未有一组完整试验结果而须作进一步试验或评估,可划入C型自反应物质其中一个适当条目,但须符合以下条件:

 

(a) 现有数据显示,样本不会比B型自反应物质更危险;

(b) 样本以适当的方式包装,分量不超过10公斤;以及

(c) 现有数据显示,如有控制温度,该温度低至足以防止任何危险的分解,並高至足以防止任何危险的相分离。

 

 

2.2.4.1.5.10

自反应物质的配制品如在实验室试验中易于引爆、迅速爆燃或在密封情况下加热时显示勐烈效应,须视为具爆炸特性。这些特性须经实验予以确定14

 

14 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载有合适的试验方法和相关的评估标准。

 

 

2.2.4.1.5.11

自反应物质如自加速分解温度低于或等于55°C,须进行温度控制。《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第28节载有确定自加速分解温度的试验方法。目前已确定的自反应物质的控制温度和危急温度载于2.2.4.5。至于需要控制温度的自反应物质,则须参考《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7.3.7.2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7.1.5.3。

 

 

2.2.4.1.5.12

自反应物质可用稀释剂减敏。如使用了稀释剂的自反应物质,该试验须按所使用的稀释剂浓度和形式进行。

 

 

2.2.4.1.5.13

稀释剂若可令自反应物质从包装洩漏时浓度达至危险水平,则不得使用。

 

 

2.2.4.1.5.14

稀释剂须与自反应物质相容,而所谓相容的稀释剂,是指对自反应物质的热稳定性和危险性类別沒有不良影响的固体或液体。

 

 

2.2.4.1.5.15

需要控制温度的液体配制品,其液体稀释剂的沸点最少须为60°C,闪点则不得低于5°C。该液体的沸点须比自反应物质的控制温度高出至少50°C。

 

 

2.2.4.1.6  

第4.1类固态减敏爆炸品

 

 

2.2.4.1.6.1

固态减敏爆炸品是指经水或酒精湿润或经其他物质稀释而形成均质固态混合物,以抑制其爆炸特性的爆炸物质。为降低液体的凝固点,可能须加入合适和相容的溶剂,例如酒精。在处于干燥状态时,这类物质有些会归类为爆炸品。至于已被水或其他液体湿润的物质,则必须处于指定的湿润状态,才归类为第4.1类物质。危险品一览表中,固态减敏爆炸品的条目计有UN 1310、UN 1320、UN 1321、UN 1322、UN 1336、UN 1337、UN 1344、UN 1347、UN 1348、UN 1349、UN 1354、UN 1355、UN 1356、UN 1357、UN 1517、UN 1571、UN 2555、UN 2556、UN 2557、UN 2852、UN 2907、UN 3317、UN 3319、UN 3344、UN 3364、UN 3365、UN 3366、UN 3367、UN 3368、UN 3369、UN 3370、UN 3376、UN 3380和UN 3474。

 

 

2.2.4.1.6.2

如物质:

 

(a) 根据试验系列1和2已暂时划入第1类,但根据试验系列6获豁免于第1类之外;

(b) 不是第4.1类自反应物质;以及

(c) 不是第5类物质;

 

也划入第4.1类。UN 2956、UN 3241、UN 3242和UN 3251就属此类条目。

 

 

2.2.4.1.7

第4.1类聚合物质和混合物(稳定的)

 

 

2.2.4.1.7.1

聚合物质是指未有添加稳定剂而在正常情况下易于出现强烈放热反应而形成较大分子或形成聚合物的物质。凡符合下列条件的物质均视为第4.1类聚合物质:

 

(a) 在有添加或沒有添加化学稳定剂的情况下,並且在适当包装中,自加速聚合温度为75°C或以下;

(b) 显示的反应热为每克300焦耳以上;以及

(c) 不符合划入第1至第8类的任何其他标准。

 

 

2.2.4.1.7.2

符合聚合物质标准的混合物,须归入第4.1类聚合物质。

 

 

2.2.4.1.7.3

至于需要控制温度的聚合物质,则须参考《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7.3.7.2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规章范本》7.1.5.3。

Chapter 2.2.4.2 Class 4.2 - Substances liable to spontaneous combustion
2.2.4.2     

第4.2类—易于自燃的物质

 

 

2.2.4.2.1  

第4.2类危险品包括:

 

(a)    发火物质,指即使只有小量但与空气接触后5分钟内便会点燃的物质,包括混合物和溶液(液体或固体)。这些都是最易于自燃的物质;以及

(b)   自热物质,指发火物质以外的其他与空气接触后不需要能源供应也易于自热的物质。这些物质需要达到大量之数(数以公斤计)和经过长时间(数以小时或日计)才会点燃。

 

 

2.2.4.2.2  

物质自热是指物质与氧(空气中)逐渐发生反应而产生热的过程。如果热的产生速度超过热的散失速度,物质的温度便会上升,经过一段引发时间后,或会自行点燃和燃烧。

 

 

2.2.4.2.3  

固体若按照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3节试验N.2这种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而样本在其中一次试验中点燃,即视为发火固体,须归入第4.2类。

 

 

2.2.4.2.4

液体若按照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3节试验N.3这种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而在第一部分的试验中点燃,或使滤纸点燃或变焦黑,即视为发火液体,须归入第4.2类。

 

 

2.2.4.2.5

物质若按照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3节试验N.4这种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而符合下列情况,须归入第4.2类自热物质:

 

(a)    以25 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40°C进行试验而得出「正」结果;

(b)   以100 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40°C进行试验而得出「正」结果,另以100 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20°C进行试验而得出「负」结果,而该物质是在体积大于3立方米的包裹内;

(c)    以100 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40°C进行试验而得出「正」结果,另以100 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00°C进行试验而得出「负」结果,而该物质是在容量大于450公升的包裹内;

(d)   以100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40°C进行试验而得出「正」结果,以及以100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00°C进行试验而得出「正」结果。

 

 

2.2.4.2.6  

自反应物质如使用此试验方法也得出「正」结果,须归入第4.1类而非第4.2类(见2.2.4.1.5)。

 

 

2.2.4.2.7

符合下列情况的物质,不归入第4.2类:

       

(a)    以100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40°C进行试验而得出「负」结果;

(b)   以100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40°C进行试验而得出「正」结果,以及以25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40°C进行试验而得出「负」结果,另以100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20°C进行试验而得出「负」结果,而该物质是在体积不大于3立方米的包裹内;

(c)    以100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40°C进行试验而得出「正」结果,以及以25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40°C进行试验而得出「负」结果,另以100毫米立方体样本在100°C进行试验而得出「负」结果,而该物质是在容量不大于450公升的包裹内。

Chapter 2.2.4.3 Class 4.3 - Substances which, in contact with water, emit flammable gases
2.2.4.3

第4.3类—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2.2.4.3.1

第4.3类物质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与水相互影响时,容易变成自燃或放出分量达危险程度的易燃气体。

 

 

2.2.4.3.2

有些物质遇水可放出易燃气体,这些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够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般的火源皆可轻易点燃这种混合物,随之而来的爆炸威力和火焰可能危害人和环境。

 

 

2.2.4.3.3

按照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3节试验N.515这种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如果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a)    在试验程序中任何一个步骤自动燃点;或

(b)   以该物质每公斤计,释放易燃气体的速度超过每小时一公升,

 

则该物质须划为第4.3类。

 

15 此试验方法不得用于发火物质。

 

 

2.2.4.3.4  

划定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的包装类別

 

 

 

包装类別 

标准
  I

(i)     任何在环境温度下遇水起剧烈反应的物质,其产生的气体一般显示有自动燃点的倾向,

(ii)    任何在环境温度下遇水容易起反应的物质,以该物质每公斤计,释放易燃气体的速度等于或高于每分钟10公升。
  II

(i)     任何在环境温度下遇水容易起反应的物质,以该物质每公斤计,释放易燃气体的最高速度等于或高于每小时20公升,以及

(ii)    不符合包装类別I的标准。

  III

(i)     任何在环境温度下遇水起缓慢反应的物质,以该物质每公斤计,释放易燃气体的最高速度高于每小时1公升,以及

(ii)    不符合包装类別I或II的标准。

 

2.2.4.4 有机金属物质
   
2.2.4.4.1 有机金属物质可按其特性(包括其他的次要危险性)归类为第4.2类或第4.3类物质(UN 3391至UN 3400),所须使用的试验方法(N1至N5)见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3节。
   
2.2.4.5

目前已确定的自反应物质一览表

 

註1:此表所作的分类是以技术上纯净的物质为依据(註明浓度低于100%者除外)。其他浓度的物质可按照2.2.4.1.5.10至2.2.4.1.5.11所述的程序另作不同分类。

 

註2:在「包装方法」一栏中,代号「OP1」至「OP8」是指基本包装说明BP520中的包装方法。

 

 

自反应物质

浓度

(%)

包装方法

(BP520)

控制温度

(°C)

危急温度

(°C)

UN

备註

丙酮-连苯三酚共聚物

2-重氮-1-萘酚-5-磺酸盐

100

OP8

 

 

3228

 

B型偶氮甲酰胺配制品,控制温度的

< 100

OP5

 

 

3232

(1)

C型偶氮甲酰胺配制品

< 100

OP6

 

 

3224

(3)

C型偶氮甲酰胺配制品,控制温度的

< 100

OP6

 

 

3234

(4)

D型偶氮甲酰胺配制品

< 100

OP7

 

 

3226

(5)

D型偶氮甲酰胺配制品,控制温度的

< 100

OP7

 

 

3236

(6)

2,2'-偶氮二(2 ,4-二甲基-4-甲氧基戊腈)

100

OP7

-5

+5

3236

 

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

100

OP7

+10

+15

3236

 

2,2'-偶氮二(2-甲基丙酸乙脂)

100

OP7

+20

+25

3235

 

1,1'-偶氮二(环已基甲腈)

100

OP7

 

 

3226

 

2,2'-偶氮二(异丁腈)

100

OP6

+40

+45

3234

 

2,2'-偶氮二(异丁腈),水基煳状

≤ 50

OP6

 

 

3224

 

2,2'-偶氮二(2-甲基丁腈)

100

OP7

+35

+40

3236

 

苯-1,3-二磺酰肼,煳状

52

OP7

 

 

3226

 

苯磺酰肼

100

OP7

 

 

3226

 

氯化锌-4-苄(乙)氨基-3-乙氧基重氨苯

100

OP7

 

 

3226

 

氯化锌-4-苄(甲)氨基-3-乙氧基重氨苯

100

OP7

+40

+45

3236

 

氯化锌-3-氯-4-二乙氨基重氮苯

100

OP7

 

 

3226

 

2-重氮-1-萘酚-4-磺酰氯

100

OP5

 

 

3222

 

2-重氮-1-萘酚-5-磺酰氯

100

OP5

 

 

3222

 

D型2-重氮-1-萘酚磺酸酯混合物

<100

OP7

 

 

3226

(9)

(2:1)四氯锌酸-2,5-二丁氯基-4-(4-吗啉基)-重氮苯

100

OP8

 

 

3228

 

氯化锌-2,5-二乙氧基-4-吗啉代重氮苯

67-100

OP7

+35

+40

3236

 

氯化锌-2,5-二乙氧基-4-吗啉代重氮苯

66

OP7

+40

+45

3236

 

四氟硼酸-2,5-二乙氧基-4-吗啉代重氮苯

100

OP7

+30

+35

3236

 

硫酸-2,5-二乙氧基-4-(4-吗啉基)-重氮苯

100

OP7

 

 

3226

 

氯化锌-2,5-二乙氧基-4-苯磺酰重氮苯

67

OP7

+40

+45

3236

 

二甘醇双(碳酸烯丙酯)+过二碳酸二异丙酯

≥ 88

+

≤ 12

OP8

-10

0

3237

 

氯化锌-2,5-二乙氧基-4-(4-甲苯磺酰)重氮苯

79

OP7

+40

+45

3236

 

1-三氯锌酸-4-二甲氨基重氮苯

100

OP8

 

 

3228

 

氯化锌-4-二甲氧基-6-(2-二甲氨乙氧基)-2-重氮甲苯

100

OP7

+40

+45

3236

 

N,N'-二亚硝基-N,N'-二甲基对苯二甲酰胺,煳状

72

OP6

 

 

3224

 

N,N'-二亚硝基五甲撑四胺

82

OP6

 

 

3224

(7)

二苯醚-4, 4'-二磺酰肼

100

OP7

 

 

3226

 

氯化锌-4-二丙氨基重氮苯

100

OP7

 

 

3226

 

氯化锌-2-(N-氧羰基苯氨基)-3-甲氧基-4-(N-甲基环己氨基)重氮苯

63-92

OP7

+40

+45

3236

 

氯化锌-2-(N-氧羰基苯氨基)-3-甲氧基-4-(N-甲基环己氨基)重氮苯

62

OP7

+35

+40

3236

 

N-甲酰-2-(硝甲基)-1,3-全氢化噻嗪

100

OP7

+45

+50

3236

 

氯化锌-2-(2-羟乙氧基)-1-(吡咯烷-1-基)重氮苯

100

OP7

+45

+50

3236

 

氯化锌-3-(2-羟乙氧基)-4-(吡咯烷-1-基)重氮苯

100

OP7

+40

+45

3236

 

硫酸氢-2-(N-乙羰基甲氨基)-4-(3,4-二甲基苯磺酰)重氮苯

96

OP7

+45

+50

3236

 

4-甲苯磺酰肼

100

OP7

 

 

3226

 

氟硼酸-3-甲基-4-(吡咯烷-1-基)重氮苯

95

OP6

+45

+50

3234

 

4-亚硝基苯酚

100

OP7

+35

+40

3236

 

O,O-二乙基-O-[(氰基苯基亚甲基)氮烷基]硫代磷酸酯

82-91

(Z 异构体)

OP8

 

 

3227

(10)

自反应液体样本

 

OP2

 

 

3223

(8)

自反应液体样本,控制温度的

 

OP2

 

 

3233

(8)

自反应固体样本

 

OP2

 

 

3224

(8)

自反应固体样本,控制温度的

 

OP2

 

 

3234

(8)

2-重氮-1-萘酚-4-磺酸钠

100

OP7

 

 

3226

 

2-重氮-1-萘酚-5-磺酸钠

100

OP7

 

 

3226

 

硝酸(二份)钯四氨合物

100

OP6

+30

+35

3234

 

 

备註:

(1)    符合《试验和标准手册》第20.4.2(b)节所载标准的偶氮甲酰胺配制品,其控制温度和危急温度视乎其自加速分解温度。自加速分解温度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第20节及第28.4节所述方法来确定;如有需要,亦须参考《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7.3.7.2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7.1.5.3所载的控制规定。

(2)    (保留)

(3)    符合《试验和标准手册》第20.4.2(c)节所载标准的偶氮甲酰胺配制品。

(4)    符合《试验和标准手册》第20.4.2(c)节所载标准的偶氮甲酰胺配制品,其控制温度和危急温度视乎其自加速分解温度。自加速分解温度温度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第20节及第28.4节来确定;如有需要,亦须参考《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7.3.7.2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7.1.5.3所载的控制规定。

(5)    符合《试验和标准手册》第20.4.2(d)节所载标准的偶氮甲酰胺配制品。

(6)    符合《试验和标准手册》第20.4.2(d)节所载标准的偶氮甲酰胺配制品,其控制温度和危急温度视乎其自加速分解温度。自加速分解温度温度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第20节及第28.4节来确定;如有需要,亦须参考《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7.3.7.2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7.1.5.3所载的控制规定。

(7)    加了沸点不低于150°C的相容稀释剂。

(8)    见2.2.4.1.5.9。

(9)    此条目适用于符合《试验和标准手册》第20.4.2(d)节所载标准的2-重氮-1-萘酚-4-磺酸酯和2-重氮-1-萘酚-5-磺酸酯的混合物。

(10)  此条目适用于Z异构体规定浓度范围内的正丁醇技术混合剂。

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2.2.5

第5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2.2.5.1

涵盖范围

 

2.2.5.1.1

第5类物质包括氧化性物质(第5.1类)和有机过氧化物(第5.2类)。氧化性物质本身不一定是可燃烧的,但通常都会释出氧气,促使其他物料燃烧。有机过氧化物具有二价–O–O–结构,可视作过氧化氢的衍生物,当中的一个或全部两个氢原子由有机原子团取代。有机过氧化物是遇热不稳定的物质,可放热並自行加速分解。

 

2.2.5

第5.1类氧化性物质

 

2.2.5.2.1

第5.1类氧化性物质的分类

 

2.2.5.2.1.1

具有特定联合国编号的第5.1类物质须按照危险品一览表所述来分类,包括包装类別和次要危险性等。不过,在危险品一览表沒有列明但所具特性可能会归类为第5.1类危险品的其他物质,则须按照相应的试验方法和标准来分类。这些方法和标准,包括试验适用范围的建议,载于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至于固态物质,须进行试验以测定该物质与可能燃烧物质完全混合时后者的燃烧速率或强度会否增加16。方法是试验该物质与纤维素的混合物能否点燃和燃烧,以及比较该混合物与参照混合物的平均燃烧时间(就试验O.1而言)或燃烧速率(就试验O.3而言),然后根据这些结果,确定该固态物质的分类。

 

16 试验程序载于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4.4.1节(试验O.1)或第34.4.3节(试验O.3)。试验方法是把拟评估物质的样本与干纤维素丝分別以1:1和4:1的质量比例混合,然后比较两组混合物的燃烧特质。

 

2.2.5.2.1.2

把固态物质的样本与纤维素以4:1或1:1的质量比例混合进行试验,如果在试验O.1中,该混合物可以点燃和燃烧,而平均燃烧时间等于或少于溴酸钾与纤维素的混合物(质量比例3:7)的平均燃烧时间,又或在试验O.3中,该混合物的平均燃烧速率等于或大于过氧化钙与纤维素的混合物(质量比例1:2)的平均燃烧速率,则该固态物质可归入第5.1类。

 

2.2.5.2.1.3

就液态物质而言,须进行试验以确定该物质与可能燃烧物质完全混合时后者的燃烧速率或强度会否增加,或会否自动点燃17。方法是试验该物质与纤维素的混合物会否自动点燃,以及比较该混合物与参照物质的压力由690千帕斯卡上升至2 070千帕斯卡(表压)所需的平均时间(试验O.2),然后根据这些结果,确定该液态物质的分类。

 

17 试验程序载于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4.4.2节(试验O.2)。试验程序用以量度燃烧期间压力上升所需的时间。根据试验结果,可确定某一液体是否属于第5.1类的氧化性物质,若然,则应归入包装类別I、II还是III(请一并参阅2.1.2所述的「危险性特质的先后顺序」)。

 

2.2.5.2.1.4

把液态物质与纤维素以1:1的质量比例混合进行试验,如果压力上升所需的平均时间,少于或等于65%硝酸水溶液与纤维素的混合物(质量比例1:1)所需的平均时间,则该液态物质可归入第5.1类。

 

2.2.5.2.2

划定第5.1类危险品(氧化性物质)的包装类別

 

2.2.5.2.2.1

固态氧化性物质是根据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4节所载方法进行的试验(试验O.1或试验O.3)所得结果而定出的标准来划定包装类別。

 

2.2.5.2.2.2

液态氧化性物质是根据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4节所载方法进行的试验(试验O.2)所得结果而定出的标准来划定包装类別。

2.2.5.3

第5.2类有机过氧化物

 

2.2.5.3.1

在温度正常或提高的情况下,有机过氧化物容易放热分解。热力、与杂质接触、摩擦或碰撞,可引致有机过氧化物分解。分解速率随温度上升而加快,亦会因有机过氧化物的配制品而异。处理某些有机过氧化物时,须控制温度。部分有机过氧化物分解时可能会发生爆炸,特別是在密封的情况下;添加稀释剂或使用适当的包装可以改变这个特质。很多有机过氧化物都会勐烈燃烧。

 

2.2.5.3.2

有机过氧化物的分类

 

2.2.5.3.2.1

所有有机过氧化物均须考虑归入第5.2类,惟下述情况除外:

 

(a) 该有机过氧化物的配制品含有不多于1.0%过氧化氢,其有效氧含量不多于1.0%;或

(b) 该有机过氧化物的配制品含有多于1.0%但不多于7.0%过氧化氢,其有效氧含量不多于0.5%。

 

以下公式用以计算有机过氧化物配制品中有效氧的含量(%):

          Self Photos / Files - Formula

             

公式中:

 

                   ni    =      有机过氧化物i每个分子所含的过氧基数目

                   ci     =      有机过氧化物i的浓度(质量%)

                  mi    =      有机过氧化物i的分子质量

 

2.2.5.3.2.2

有机过氧化物按其危险程度分为A型(违禁品)至G型(不受第5.2类有机过氧化物的规定限制)七类,其中B型至F型的分类直接关乎单一包装准许的最大装载量。

 

2.2.5.3.2.3

本守则2.2.5.4列出准许以包装装载的有机过氧化物,当中每一类均列明其在危险品一览表所划入的类属条目(UN 3101至UN 3120),而且如适用的话,亦註明次要危险性和附有相关资料的备註18

 

18类属条目列明有机过氧化物的类型(B型至F型)、物理状态(液态或固态),以及温度控制(如有需要)。

 

2.2.5.3.2.4

列出的配制品混合物可视乎其最危险成分所属的有机过氧化物类型,按该类型的有关条件,归类为同一类型的有机过氧化物。不过,由于两种稳定的成分可形成一种在遇热时较不稳定的混合物,因此须确定该混合物的自加速分解温度19,有必要时须控制温度。目前已确定的有机过氧化物的控制温度和危急温度载列于2.2.5.4。至于需要控制温度的氧化物质,则须参考《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7.3.7.2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7.1.5.3。

 

19 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第28节载有各种用以确定物质自加速分解温度的试验方法。选用的试验须以具代表性的方式进行,即试验物的大小和物料均能代表会付运的包裹。

 

2.2.5.3.2.4.1

下列有机过氧化物须有温度控制:

 

(a) 自加速分解温度低于或等于50°C的B及C型有机过氧化物;

(b) 在密封情况下加热20时显示中度效应而自加速分解温度低于或等于50°C的D型有机过氧化物,或在密封情况下加热时显示轻度效应或沒有效应而自加速分解温度低于或等于45°C的D型有机过氧化物;以及

(c) 自加速分解温度低于或等于45°C的E及F型有机过氧化物。

 

20《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第20节及第28.4节载有确定在密封情况下加热的效应的规定。

 

2.2.5.3.2.4.2

处理时的实际温度可能低于控制温度,但仍须选择实际温度,以防止危险的相分离。

 

2.2.5.3.2.5

新有机过氧化物或目前已确定的有机过氧化物中新配制品的样本,如果沒有完整的试验数据而要作进一步试验或评估,可划入C型有机过氧化物的适当条目,但须符合以下条件:

 

(a) 现有数据显示,样本不会比B型有机过氧化物更危险;

(b) 样本以适当的方式包装;以及

(c) 现有数据显示,如有控制温度,该温度低至足以防止任何危险的分解,並高至足以防止任何危险的相分离。

 

2.2.5.3.2.6

有机过氧化物的分类原则

 

2.2.5.3.2.6.1

任何有机过氧化物配制品如在实验室试验中易于引爆、迅速爆燃或在密封情况下加热时产生勐烈效应,须视为具有爆炸特性。这些决定性的特性须由原产地的主管当局经实验和根据试验报告予以确定21。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载有适用的分类程序、试验方法和标准,以及适当试验报告的范本。批准书须註明分类和其他相关条件,一经要求,须连同相关的试验报告一并提交,以作证明。

 

21 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二部分载有合适的试验方法和相关的评估标准

 

2.2.5.3.2.7

有机过氧化物的减敏程序

 

2.2.5.3.2.7.1

基于安全理由,有机过氧化物在很多情况下会添加有机液体或固体、无机固体或水,藉此减敏。就某种物质订明的百分比,是指以质量计的百分比,並调整至最接近的整数。一般来说,有机过氧化物经过减敏后,即使溅溢,其浓度也不会达到危险程度。

 

2.2.5.3.2.7.2

除非对个別有机过氧化物配制品另有说明,下列定义适用于减敏用的稀释剂:

 

(a) A型稀释剂是与有机过氧化物相容的有机液体,其沸点不低于150°C。A型稀释剂可用于为所有有机过氧化物减敏。

(b) B型稀释剂是与有机过氧化物相容的有机液体,其沸点低于150°C但不低于60°C,闪点则不低于5°C。B型稀释剂可用于为所有有机过氧化物减敏,但该液体的沸点须比自加速分解温度高出至少60°C(就50公斤的包装而言)。

 

2.2.5.3.2.7.3

A、B型以外的其他稀释剂可加进2.2.5.4所列的有机过氧化物配制品内,但彼此必须相容。不过,如以另一种具有不同特性的稀释剂代替全部或部分A或B型稀释剂,则该有机过氧化物配制品须按照第5.2类物质的正常认可程序重新评估。

 

2.2.5.3.2.7.4

水只可用于为2.2.5.4所列的有机过氧化物或2.2.5.3.2.6.1所述由主管当局定为「含水」或「在水中稳定弥散」的有机过氧化物减敏。

 

2.2.5.3.2.7.5

有机及无机固体可用于为有机过氧化物减敏,但彼此必须相容。

 

2.2.5.3.2.7.6

所谓相容的液体及固体,是指对有机过氧化物配制品的热稳定性和危险性类別沒有不良影响者。

 

2.2.5.4

目前已确定的有机过氧化物一览表

 

註1:在「包装方法」一栏中,代号「OP1」至「OP8」是指基本包装说明BP520中的包装方法。

 

有机过氧化物

浓度

(%)

A型 稀释剂

(%)

B

稀释剂

 (%)

惰性

固体

(%)

(%)

包装方法

(BP520)

控制温度 (°C)

控制温度

(°C)

UN

次要

危险性和备註 

过氧化乙酰丙酮

≤ 42

≥ 48

 

 

≥8

OP7

 

 

3105

(2)

过氧化乙酰丙酮

≤ 32 煳状

 

 

 

 

OP7

 

 

3106

(20)

乙酰过氧化磺酰环己烷

≤ 82

 

 

 

≥ 12

OP4

-10

0

3112

 

乙酰过氧化磺酰环己烷

≤ 32

 

≥ 68

 

 

OP7

-10

0

3115

 

叔戊基过氧化氢

≤ 88

≥ 6

 

 

≥ 6

OP8

 

 

3107

 

过乙酸叔戊酯

≤ 62

≥ 38

 

 

 

OP7

 

 

3105

 

过乙酸叔戊酯

≤ 100

 

 

 

 

OP5

 

 

3103

 

叔戊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

≤ 100

 

 

 

 

OP7

+20

+25

3115

 

碳酸过氧-2-乙基己.叔戊酯

≤ 100

 

 

 

 

OP7

 

 

3105

 

过氧化叔戊基碳酸异丙酯

≤ 77

≥ 23

 

 

 

OP5

 

 

3103

 

叔戊基过氧新癸酸酯

≤ 77

 

≥ 23

 

 

OP7

0

+10

3115

 

叔戊基过氧新癸酸酯

≤ 47

≥ 53

 

 

 

OP8

0

+10

3119

 

叔戊基过氧戊酸酯

≤ 77

 

≥ 23

 

 

OP5

+10

+5

3113

 

叔戊基过氧-3,5,5-三甲基己酸酯

≤ 100

 

 

 

 

OP7

 

 

3105

 

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

> 42 – 100

 

 

 

 

OP8

 

 

3109

 

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

≤ 52

 

 

≥ 48

 

OP8

 

 

3108

 

4,4-二叔丁过氧基戊酸正丁酯

> 52 – 100

 

 

 

 

OP5

 

 

3103

 

4,4-二叔丁过氧基戊酸正丁酯

≤ 52

 

 

≥ 48

 

OP8

 

 

3108

 

叔丁基过氧化氢

>79 – 90

 

 

 

≥ 10

OP5

 

 

3103

(13)

叔丁基过氧化氢

≤ 80

≥ 20

 

 

 

OP7

 

 

3105

(4) (13)

叔丁基过氧化氢

≤ 79

 

 

 

> 14

OP8

 

 

3107

(13) (23)

叔丁基过氧化氢

≤ 72

 

 

 

≥ 28

OP8

 

 

3109

(13)

叔丁基过氧化氢+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 82 + > 9

 

 

 

≥ 7

OP5

 

 

3103

(13)

叔丁基过氧化氢+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 52 – 100

 

 

 

 

OP5

 

 

3102

 

叔丁基过氧化氢+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 52

≥ 48

 

 

 

OP6

 

 

3103

 

叔丁基过氧化氢+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 52

 

 

≥ 48

 

OP8

 

 

3108

 

叔丁基过氧化氢+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 52 煳状

 

 

 

 

OP8

 

 

3108

 

过乙酸叔丁酯

> 52 – 77

≥ 23

 

 

 

OP5

 

 

3101

 

过乙酸叔丁酯

> 32 – 52

≥ 48

 

 

 

OP6

 

 

3103

 

过乙酸叔丁酯

≤ 32

 

≥ 68

 

 

OP8

 

 

3109

 

过氧苯甲酸叔丁酯

> 77 – 100

 

 

 

 

OP5

 

 

3103

 

过氧苯甲酸叔丁酯

> 52 – 77

≥ 23

 

 

 

OP7

 

 

3105

 

过氧苯甲酸叔丁酯

≤ 52

 

 

≥ 48

 

OP7

 

 

3106

 

叔丁基过氧丁基延胡索酸酯

≤ 52

≥ 48

 

 

 

OP7

 

 

3105

 

过氧丁烯酸叔丁酯

≤ 77

≥ 23

 

 

 

OP7

 

 

3105

 

叔丁基过氧二乙基乙酸酯

≤ 100

 

 

 

 

OP5

+20

+25

3113

 

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

> 52 – 100

 

 

 

 

OP6

+20

+25

3113

 

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

> 32 – 52

 

≥ 48

 

 

OP8

+30

+35

3117

 

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

≤ 52

 

 

≥ 48

 

OP8

+20

+25

3118

 

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

≤ 32

 

≥ 68

 

 

OP8

+40

+45

3119

 

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2,2 -二-(叔丁基过氧)丁烷

≤ 12 + ≤ 14

≥ 14

 

≥ 60

 

OP7

 

 

3106

 

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2,2 -二-(叔丁基过氧)丁烷

≤ 31 + ≤ 36

 

≥ 33

 

 

OP7

+35

+40

3115

 

叔丁基过氧-2-乙基己碳酸酯

≤ 100

 

 

 

 

OP7

 

 

3105

 

叔丁基过氧异丁酸酯

> 52 – 77

 

≥ 23

 

 

OP5

+15

+20

3111

 

叔丁基过氧异丁酸酯

≤ 52

 

≥ 48

 

 

OP7

+15

+20

3115

 

过氧异丙基碳酸叔丁酯

≤ 77

≥ 23

 

 

 

OP5

 

 

3103

 

1-(2-叔丁基过氧异丙基)-3-异丙烯基苯

≤ 77

≥ 23

 

 

 

OP7

 

 

3105

 

1-(2-叔丁基过氧异丙基)-3-异丙烯基苯

≤ 42

 

 

≥ 58

 

OP8

 

 

3108

 

叔丁基过氧-2-甲基苯甲酸酯

≤ 100

 

 

 

 

OP5

 

 

3103

 

叔丁基过氧新癸酸酯

> 77 – 100

 

 

 

 

OP7

–5

+5

3115

 

叔丁基过氧新癸酸酯

≤ 77

 

≥ 23

 

 

OP7

0

+10

3115

 

叔丁基过氧新癸酸酯

≤ 52 叔丁基过氧新癸酸酯

 

 

 

 

OP8

0

+10

3119

 

叔丁基过氧新癸酸酯

≤ 42 在水(冷冻)中稳定弥散 

 

 

 

 

OP8

0

+10

3118

 

叔丁基过氧新癸酸酯

≤ 32

≥ 68

 

 

 

OP8

0

+10

3119

 

过氧化新庚酸叔丁酯

≤ 77

≥ 23

 

 

 

OP7

0

+10

3115

 

过氧化新庚酸叔丁酯

≤ 4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0

+10

3117

 

叔丁基过氧新戊酸酯

> 67 – 77

≥ 23

 

 

 

OP5

0

+10

3113

 

叔丁基过氧新戊酸酯

> 27 – 67

 

≥ 33

 

 

OP7

0

+10

3115

 

叔丁基过氧新戊酸酯

≤ 27

 

≥ 73

 

 

OP8

+30

+35

3119

 

叔丁基过氧硬酯酰碳酸酯

≤ 100

 

 

 

 

OP7

 

 

3106

 

过氧-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

> 37 – 100

 

 

 

 

OP7

 

 

3105

 

过氧-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

≤ 42

 

 

≥ 58

 

OP7

 

 

3106

 

过氧-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

≤ 37

 

≥ 63

 

 

OP8

 

 

3109

 

3-氯苯过氧甲酸

> 57 – 86

 

 

≥ 14

 

OP1

 

 

3102

 

3-氯苯过氧甲酸

≤ 57

 

 

≥ 3

≥ 40

OP7

 

 

3106

 

3-氯苯过氧甲酸

≤ 77

 

 

≥ 6

≥ 17

OP7

 

 

3106

 

枯基过氧氢(氢过氧化枯烯)

> 90 - 98

≤ 10

 

 

 

OP8

 

 

3107

(13)

枯基过氧氢(氢过氧化枯烯)

≤ 90

≥ 10

 

 

 

OP8

 

 

3109

(13) (18)

过氧新癸酸枯酯

≤ 87

≥ 13

 

 

 

OP7

– 10

0

3115

 

过氧新癸酸枯酯

≤ 77

 

≥ 23

 

 

OP7

–10

0

3115

 

过氧新癸酸枯酯

≤ 5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10

0

3119

 

过新庚酸枯酯

≤ 77

≥ 23

 

 

 

OP7

–10

0

3115

 

过氧新戊酸枯酯

≤ 77

 

≥ 23

 

 

OP7

–5

+5

3115

 

过氧化环己酮

≤ 91

 

 

 

≥ 9

OP6

 

 

3104

(13)

过氧化环己酮

≤ 72

≥ 28

 

 

 

OP7

 

 

3105

(5)

过氧化环己酮

≤ 72 煳状

 

 

 

 

OP7

 

 

3106

(5) (20)

过氧化环己酮

≤ 32

 

 

≥ 68

 

 

 

 

豁免

(29)

([3R-(3R, 5aS, 6S, 8aS, 9R, 10R, 12S, 12aR**)]-十氢-10-甲氧基-3,6,9-三甲基-3,12-桥氧-12H-吡喃并[4,3-j]-1,2-苯并二塞)

≤ 100

 

 

 

 

OP7

 

 

3106

 

过氧化双丙酮醇

≤ 57

 

≥ 26

 

≥ 8

OP7

+40

+45

3115

(6)

过氧化二乙酰

≤ 27

 

≥ 73

 

 

OP7

+20

+25

3115

(7) (13)

二-叔戊基过氧化物

≤ 100

 

 

 

 

OP8

 

 

3107

 

2,2-二-(叔戊基过氧)丁烷

≤ 57

≥ 43

 

 

 

OP7

 

 

3105

 

1,1-二叔戊过氧基环己烷

≤ 82

≥ 18

 

 

 

OP6

 

 

3103

 

过氧化二苯甲酰

> 52 – 100

 

 

≤ 48

 

OP2

 

 

3102

 

过氧化二苯甲酰

> 77 – 94

 

 

 

≥ 6

OP4

 

 

3102

 

过氧化二苯甲酰

≤ 77

 

 

 

≥ 23

OP6

 

 

3104

 

过氧化二苯甲酰

≤ 62

 

 

≥ 28

≥ 10

OP7

 

 

3106

 

过氧化二苯甲酰

> 52 – 62 煳状

 

 

 

 

OP7

 

 

3106

(20)

过氧化二苯甲酰

> 35 – 52

 

 

≥ 48

 

OP7

 

 

3106

 

过氧化二苯甲酰

> 36 – 42

≥ 18

 

 

≤ 40

OP8

 

 

3107

 

过氧化二苯甲酰

≤ 56.5 煳状

 

 

 

≥ 15

OP8

 

 

3108

 

过氧化二苯甲酰

≤ 52 煳状

 

 

 

 

OP8

 

 

3108

(20)

过氧化二苯甲酰

≤ 4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3109

 

过氧化二苯甲酰

≤ 35

 

 

≥ 65

 

 

 

 

豁免

(29)

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

≤ 100

 

 

 

 

OP6

+30

+35

3114

 

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

≤ 4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30

+35

3119

 

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

≤ 42煳状

 

 

 

 

OP8

+35

+40

3118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 52 – 100

 

 

 

 

OP8

 

 

3107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

≤ 52

 

≥ 48

 

 

OP8

 

 

3109

(25)

二叔丁基过氧壬二酸酯

≤ 52

≥ 48

 

 

 

OP7

 

 

3105

 

2,2-二-(叔丁基过氧)丁烷

≤ 52

≥ 48

 

 

 

OP6

 

 

3103

 

1,6-二-(过氧化叔丁基-羰基氧)己烷

≤ 72

≥ 28

 

 

 

OP5

 

 

3103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80 – 100

 

 

 

 

OP5

 

 

3101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72

 

≥ 28

 

 

OP5

 

 

3103

(30)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52 – 80

≥ 20

 

 

 

OP5

 

 

3103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42 – 52

≥ 48

 

 

 

OP7

 

 

3105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42

≥ 13

 

≥ 45

 

OP7

 

 

3106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42

≥ 58

 

 

 

OP8

 

 

3109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27

≥ 25

 

 

 

OP8

 

 

3107

(21)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13

≥ 13

≥ 74

 

 

OP8

 

 

3109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43 + ≤ 16

≥ 41

 

 

 

OP7

 

 

3105

 

二-正丁基过氧重碳酸酯

> 27 – 52

 

≥ 48

 

 

OP7

–15

–5

3115

 

二-正丁基过氧重碳酸酯

≤ 42在水(冷冻)中稳定弥散

 

 

 

 

OP8

–15

–5

3118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42 在水(冷冻)中稳定弥散

 

 

 

 

OP8

–15

–5

3118

 

1,1-二-(叔丁基过氧)环己烷

 

≤ 27

 

≥ 73

 

 

OP8

–10

0

3117

 

过氧重碳酸二仲丁酯

> 52 – 100

 

 

 

 

OP4

–20

–10

3113

 

过氧重碳酸二仲丁酯

≤ 52

 

≥ 48

 

 

OP7

–15

–5

3115

 

过氧重碳酸二仲丁酯

> 42 – 100

 

 

≤ 57

 

OP7

 

 

3106

 

过氧重碳酸二仲丁酯

≤ 42

 

 

≥ 58

 

 

 

 

豁免

(29)

二-(叔丁基过氧)邻苯二甲酸酯

> 42 – 52

≥ 48

 

 

 

OP7

 

 

3105

 

二-(叔丁基过氧)邻苯二甲酸酯

≤ 52 as a paste

 

 

 

 

OP7

 

 

3106

(20)

二-(叔丁基过氧)邻苯二甲酸酯

≤ 42

≥ 58

 

 

 

OP8

 

 

3107

 

二-(叔丁基过氧)邻苯二甲酸酯

≤ 52

≥ 48

 

 

 

OP7

 

 

3105

 

二-(叔丁基过氧)邻苯二甲酸酯

≤ 42

≥ 13

 

≥ 45

 

OP7

 

 

3106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

> 90 – 100

 

 

 

 

OP5

 

 

3101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

≤ 90

 

≥ 10

 

 

OP5

 

 

3103

(30)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

> 57 – 90

≥ 10

 

 

 

OP5

 

 

3103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

≤ 77

 

≥ 23

 

 

OP5

 

 

3103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

≤ 57

 

 

≥ 43

 

OP8

 

 

3110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

≤ 57

≥ 43

 

 

 

OP8

 

 

3107

 

1,1-二-(叔丁基过氧)-3,3,5-三甲基环己烷

≤ 32

≥ 26

≥ 42

 

 

OP8

 

 

3107

 

联十六烷基过氧重碳酸酯

≤ 100

 

 

 

 

OP8

+30

+35

3120

 

联十六烷基过氧重碳酸酯

≤ 4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30

+35

3119

 

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

≤ 77

 

 

 

≥ 23

OP5

 

 

3102

 

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

≤ 52 煳状

 

 

 

 

OP7

 

 

3106

(20)

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

≤ 32

 

 

≥ 68

 

 

 

 

豁免

(29)

二枯基过氧化物

> 52 - 100

 

 

 

 

OP8

 

 

3110

(12)

二枯基过氧化物

≤ 52

 

 

≥ 48

 

 

 

 

豁免

(29)

过氧重碳酸二环己酯

> 91 - 100

 

 

 

 

OP3

+10

+15

3112

 

过氧重碳酸二环己酯

≤ 91

 

 

 

≥ 9

OP5

+10

+15

3114

 

过氧重碳酸二环己酯

≤ 4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15

+20

3119

 

过氧化二癸酰

≤ 100

 

 

 

 

OP6

+30

+35

3114

 

2,2-二-(4,4 - 二(叔丁基过氧)环己基)丙烷

≤ 42

 

 

≥ 58

 

OP7

 

 

3106

 

2,2-二-(4,4 - 二(叔丁基过氧)环己基)丙烷

≤ 22

 

≥ 78

 

 

OP8

 

 

3107

 

过氧化二 - 2,4 - 二氯苯甲酰

≤ 77

 

 

 

≥ 23

OP5

 

 

3102

 

过氧化二 - 2,4 - 二氯苯甲酰

≤ 52 煳状

 

 

 

 

OP8

+ 20

+ 25

3118

 

过氧化二 - 2,4 - 二氯苯甲酰

≤ 52含硅油煳状

 

 

 

 

OP7

 

 

3106

 

过二碳酸二(2-乙氧乙)酯

≤ 52

 

≥ 48

 

 

OP7

-10

0

3115

 

过氧重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

> 77 - 100

 

 

 

 

OP5

-20

-10

3113

 

过氧重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

≤ 77

 

≥ 23

 

 

OP7

-15

-5

3115

 

过氧重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

≤ 6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15

-5

3119

 

过氧重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

≤ 52在水(冷冻)中稳定弥散

 

 

 

 

OP8

-15

-5

3120

 

2,2-二氢过氧丙烷

≤ 27

 

 

≥ 73

 

OP5

 

 

3102

 

二-(1-羟基环己基)过氧化物

≤ 100

 

 

 

 

OP7

 

 

3106

 

过氧化二异丁酰

> 32 - 52

 

≥ 48

 

 

OP5

-20

-10

3111

 

过氧化二异丁酰

≤ 4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20

-10

3119

 

过氧化二异丁酰

≤ 32

 

≥ 68

 

 

OP7

-20

-10

3115

 

二-异丙苯过氧化二氢

≤ 82

≥ 5

 

 

≥ 5

OP7

 

 

3106

(24)

过氧重碳酸二异丙酯

> 52 - 100

 

 

 

 

OP2

-15

-5

3112

 

过氧重碳酸二异丙酯

≤ 52

 

≥ 48

 

 

OP7

-20

-10

3115

 

过氧重碳酸二异丙酯

≤ 32

≥ 68

 

 

 

OP7

-15

-5

3115

 

过氧化二月桂酰

≤ 100

 

 

 

 

OP7

 

 

3106

 

过氧化二月桂酰

≤ 4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3109

 

过二碳酸二(3-甲氧丁)酯

≤ 52

 

≥ 48

 

 

OP7

-5

+5

3115

 

二-(2-甲基苯甲酰)过氧化物

≤ 87

 

 

 

≥ 13

OP5

+30

+35

3112

 

过氧化二(3-甲基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3-甲基苯甲酰)+过氧化二苯甲酰

≤ 20 + ≤ 18 + ≤ 4

 

≥ 58

 

 

OP7

+35

+40

3115

 

二-(4-甲基苯甲酰)过氧化物

≤ 52 含硅油煳状

 

 

 

 

OP7

 

 

3106

 

2,5-二甲基-2,5-双(苯甲酰过氧)己烷

> 82-100

 

 

 

 

OP5

 

 

3102

 

2,5-二甲基-2,5-双(苯甲酰过氧)己烷

≤ 82

 

 

≥ 18

 

OP7

 

 

3106

 

2,5-二甲基-2,5-双(苯甲酰过氧)己烷

≤ 82

 

 

 

≥ 18

OP5

 

 

3104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

> 90 - 100

 

 

 

 

OP5

 

 

3103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

> 52 - 90

≥ 10

 

 

 

OP7

 

 

3105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

≤ 77

 

 

≥ 23

 

OP8

 

 

3108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

≤ 52

≥ 48

 

 

 

OP8

 

 

3109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

≤ 47 煳状

 

 

 

 

OP8

 

 

3108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3-己烷

> 86 - 100

 

 

 

 

OP5

 

 

3101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3-己烷

>52 - 86

≥ 14

 

 

 

OP5

 

 

3103

(26)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3-己烷

≤ 52

 

 

≥ 48

 

OP7

 

 

3106

 

2,5-二甲基-2,5-二(2-乙基己酰过氧)己烷

≤ 100

 

 

 

 

OP5

+20

+25

3113

 

2,5-二甲基-2,5-二氢过氧化己烷

≤ 82

 

 

 

≥ 18

OP6

 

 

3104

 

2,5-二甲基-2,5-二-(3,5,5-三甲基己酰过氧)己烷

≤ 77

≥ 23

 

 

 

OP7

 

 

3105

 

过新庚酸-1,1-二甲基-3-羟丁酯

≤ 52

≥ 48

 

 

 

OP8

0

+10

3117

 

二肉豆蔻基过氧重碳酸酯

≤ 100

 

 

 

 

OP7

+20

+25

3116

 

二肉豆蔻基过氧重碳酸酯

≤ 4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20

+25

3119

 

二-(2-新癸酰过氧异丙基)苯

≤ 52

≥ 48

 

 

 

OP7

-10

0

3115

 

过氧化二正壬酰

≤ 100

 

 

 

 

OP7

0

+10

3116

 

过氧化二正壬酰

≤ 100

 

 

 

 

OP5

+10

+15

3114

 

二-(2-苯氧乙基)过氧重碳酸酯

> 85 - 100

 

 

 

 

OP5

 

 

3102

 

二-(2-苯氧乙基)过氧重碳酸酯

≤ 85

 

 

 

≥ 15

OP7

 

 

3106

 

过氧化二丙酰基(过氧化丙酰)

≤ 27

 

≥ 73

 

 

OP8

+15

+20

3117

 

二正丙基过氧重碳酸酯

≤ 100

 

 

 

 

OP3

-25

-15

3113

 

二正丙基过氧重碳酸酯

≤ 77

 

≥ 23

 

 

OP5

-20

-10

3113

 

过氧化二琥珀酸

> 72 - 100

 

 

 

 

OP4

 

 

3102

(17)

过氧化二琥珀酸

≤ 72

 

 

 

≥ 28

OP7

+10

+15

3116

 

二-(3,5,5-三甲基己酰)过氧化物

> 52 - 82

≥ 18

 

 

 

OP7

0

+10

3115

 

二-(3,5,5-三甲基己酰)过氧化物

≤ 5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10

+15

3119

 

二-(3,5,5-三甲基己酰)过氧化物

> 38 - 52

≥ 48

 

 

 

OP8

+10

+15

3119

 

二-(3,5,5-三甲基己酰)过氧化物

≤ 38

≥ 62

 

 

 

OP8

+20

+25

3119

 

3,3-二-(叔戊基过氧)丁酸乙酯

≤ 67

≥ 33

 

 

 

OP7

 

 

3105

 

3,3-双-(叔丁基过氧)丁酸乙酯

> 77 - 100

 

 

 

 

OP5

 

 

3103

 

3,3-双-(叔丁基过氧)丁酸乙酯

≤ 77

≥ 23

 

 

 

OP7

 

 

3105

 

3,3-双-(叔丁基过氧)丁酸乙酯

≤ 52

 

 

≥ 48

 

OP7

 

 

3106

 

1-(2-过氧化乙基己醇)-1,3-二甲基丁基过氧化新戊酸酯

≤ 52

≥ 45

≥ 10

 

 

OP7

–20

–10

3115

 

过新癸酸叔己酯

≤ 71

≥ 29

 

 

 

OP7

0

+10

3115

 

过新癸酸叔己酯

≤ 72

 

≥ 28

 

 

OP7

+10

+15

3115

 

3-羟基-1,1-二甲基丁基过氧新癸酸

≤ 77

≥ 23

 

 

 

OP7

–5

+ 5

3115

 

3-羟基-1,1-二甲基丁基过氧新癸酸

≤ 52

≥ 48

 

 

 

OP8

–5

+ 5

3117

 

3-羟基-1,1-二甲基丁基过氧新癸酸

≤ 5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5

+ 5

3119

 

过二碳酸异丙.仲丁酯+过二碳酸二仲丁酯+过二碳酸二异丙酯

≤ 32
+ ≤ 15 – 18
+ ≤ 12 – 15

≥ 38

 

 

 

OP7

–20

–10

3115

 

过二碳酸异丙.仲丁酯+过二碳酸二仲丁酯+过二碳酸二异丙酯

≤ 52
+ ≤ 28
+ ≤ 22

 

 

 

 

OP5

–20

–10

3111

 

异丙基异丙苯基氢过氧化物

≤ 72

≥ 28

 

 

 

OP8

 

 

3109

(13)

对䓝基化过氧氢

> 72 – 100

 

 

 

 

OP7

 

 

3105

(13)

对䓝基化过氧氢

≤ 72

≥ 28

 

 

 

OP8

 

 

3109

(27)

过氧化甲基环己酮

≤ 67

 

≥ 33

 

 

OP7

+35

+40

3115

 

过氧化甲基乙基酮

见备註(8)

≥ 48

 

 

 

OP5

 

 

3101

(8) (13)

过氧化甲基乙基酮

见备註(9)

≥ 55

 

 

 

OP7

 

 

3105

(9)

过氧化甲基乙基酮

见备註(10)

≥ 60

 

 

 

OP8

 

 

3107

(10)

过氧化甲基.异丁基酮

≤ 62

≥ 19

 

 

 

OP7

 

 

3105

(22)

过氧化甲基异丙酮

见备註(31)

≥ 70

 

 

 

OP8

 

 

3109

(31)

液态有机过氧化物,样本

 

 

 

 

 

OP2

 

 

3103

(11)

液态有机过氧化物,样本,控制温度的

 

 

 

 

 

OP2

 

 

3113

(11)

固态有机过氧化物,样本

 

 

 

 

 

OP2

 

 

3104

(11)

固态有机过氧化物,样本,控制温度的

 

 

 

 

 

OP2

 

 

3114

(11)

3,3,5,7,7-五甲基-1,2,4-三氧杂环庚烷

≤ 100

 

 

 

 

OP8

 

 

3107

 

D型过氧乙酸,稳定的

≤ 43

 

 

 

 

OP7

 

 

3105

(13) (14) (19)

E型过氧乙酸,稳定的

≤ 43

 

 

 

 

OP8

 

 

3107

(13) (15) (19)

F型过氧乙酸,稳定的

≤ 43

 

 

 

 

OP8

 

 

3109

(13) (16) (19)

过氧化月桂酸

≤ 100

 

 

 

 

OP8

+35

+40

3118

 

1-苯基乙基过氧化氢

≤ 38

 

≥62

 

 

OP8

 

 

3109

 

蒎烷基过氧氢(氢过氧化蒎烷)

> 56 – 100

 

 

 

 

OP7

 

 

3105

(13)

蒎烷基过氧氢(氢过氧化蒎烷)

≤ 56

≥ 44

 

 

 

OP8

 

 

3109

 

聚醚聚过氧叔丁基碳酸酯

≤ 52

 

≥ 48

 

 

OP8

 

 

3107

 

1,1,3,3-四甲基丁基氢过氧化物

≤ 100

 

 

 

 

OP7

 

 

3105

 

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2-乙基己酸酯

≤ 100

 

 

 

 

OP7

+15

+20

3115

 

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新癸酸酯

≤ 72

 

≥ 28

 

 

OP7

–5

+5

3115

 

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新癸酸酯

≤ 52 在水中稳定弥散

 

 

 

 

OP8

–5

+5

3119

 

1,1,3,3-过氧新戊酸四甲叔丁酯

≤ 77

≥ 23

 

 

 

OP7

0

+10

3115

 

3,6,9-三乙基-3,6,9-三甲基-1,4,7-三过氧壬烷

≤ 42

≥ 58

 

 

 

OP7

 

 

3105

(28)

3,6,9-三乙基-3,6,9-三甲基-1,4,7-三过氧壬烷

≤ 17

≥ 18

 

≥ 65

 

OP8

 

 

3110

 

 

备註:

 

(1)   B型稀释剂通常可由A型稀释剂代替。B型稀释剂的沸点须比有机过氧化物的自加速分解温度高出至少60°C。

(2)   有效氧 ≤ 4.7%。

(3)   (保留)

(4)   稀释剂可由二叔丁基过氧化物代替。

(5)   有效氧 ≤ 9%。

(6)   过氧化氢含量 ≤ 9%;有效氧 ≤ 10%。

(7)   只准使用非金属包装。

(8)   有效氧 > 10% 和 ≤ 10.7%,含水或不含水。

(9)   有效氧 ≤ 10%,含水或不含水。

(10) 有效氧 ≤ 8.2%,含水或不含水。

(11) 见2.2.5.3.2.5。

(12) 根据大型试验结果,F型有机过氧化物的容器每个最多可载重2 000公斤。

(13) 有「腐蚀性」次要危险性。

(14) 符合《试验和标准手册》第20.4.3(d)节所载标准的过氧乙酸配制品。

(15) 符合《试验和标准手册》第20.4.3(e)节所载标准的过氧乙酸配制品。

(16) 符合《试验和标准手册》第20.4.3(f)节所载标准的过氧乙酸配制品。

(17) 加水至这种有机过氧化物会降低其热稳定性。

(18) 如浓度低于80%,则无「腐蚀性」次要危险性。

(19) 过氧化氢、水和酸(类)的混合物。

(20) 加有A型稀释剂,含水或不含水。

(21) 以质量计,A型稀释剂含量 ≥ 25%,並加入乙苯。

(22) 以质量计,A型稀释剂含量 ≥ 19%,並加入甲基.异丁基酮。

(23) 二叔丁基过氧化物含量 < 6%。

(24) 1-异丙基过氧化氢-4-异丙基羟基苯含量 ≤ 8%。

(25) 沸点 > 110°C的B型稀释剂。

(26) 氢过氧化物含量 < 0.5%。

(27) 如浓度超过56%,则有「腐蚀性」次要危险性。

(28) A型稀释剂的有效活性氧含量 ≤ 7.6%,其95%汽化点在200°C至260°C范围内。

(29) 不受第5.2类过氧化物的规定所规管。

(30) 沸点 > 130°C的B型稀释剂。

(31) 活性氧 ≤ 6.7%。

2.2.6 第6.1类—毒性物质
2.2.6

第6.1类—毒性物质

 

2.2.6.1

涵盖范围

 

2.2.6.1.1

第6.1类是毒性物质,在吞食、吸入或与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严重伤害,或损害人体健康。

 

2.2.6.1.2

一般来说,具有特定联合国编号的毒性物质须按照危险品一览表所述来分类,包括包装类別、次要危险性等。至于危险品一览表沒有列明但可能会归类为第6.1类危险品的物质,则会就毒性物质的三种可能接触途径(即口服、皮肤接触,以及吸入粉尘、烟雾或蒸气),检验该物质的急性口服毒性的LD50值(半数致死量)、急性皮肤毒性的LD50值和急性吸入毒性的LC50值,以便划分其在第6.1类的类別。

 

2.2.6.1.3

物质如在两种或以上施用途径中呈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应按试验得出的最高危险级別来划定类別。

 

2.2.6.1.4

下表就三个包装类別的分类标准,列出口服、皮肤接触途径的LD50值及吸入粉尘和烟雾途径的LC50值:

 

 
口服、皮肤接触、吸入粉尘和烟雾途径的分类标准

包装

类別

口服毒性LD50

毫克/公斤

皮肤接触毒性LD50

毫克/公斤

粉尘和烟雾吸入毒性LC50

毫克/公升22

I

≤ 5.0

≤ 50

≤ 0.2

II

> 5.0 和 ≤ 50

> 50 和 ≤ 200

> 0.2 和 ≤ 2.0

III

> 50 和 ≤ 300

> 200 和 ≤ 1000

> 2.0 和 ≤ 4.0

 

22 粉尘和烟雾吸入毒性的标准是以吸入1小时的LC50数据为依据,如有这项资料,必须采用。不过,如仅有吸入粉尘和烟雾4小时的LC50数据,则可把数字乘以4,再以所得乘积代入上述标准,即LC50(4小时)× 4,所得之数视为等同于LC50(1小时)。

 

2.2.6.1.5

液体如放出毒性蒸气,须参考《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2.6.2.2.4.3至2.6.2.2.4.5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2.6.2.2.4.3至2.6.2.2.4.5,按毒性蒸气的饱和蒸气浓度「V」(在处于20°C和标准大气压力下的每立方米空气中有多少毫升计算)来划定包装类別。23

 

23 吸入蒸气毒性的标准是以吸入1小时的LC50数据为依据,如有这项资料,必须采用。不过,如仅有吸入蒸气4小时的LC50数据,则可把数字乘以2,再以所得乘积代入上述标准,即LC50(4小时)× 2,所得之数视为等同于LC50(1小时)。

 

2.2.6.1.6

具有吸入毒性的液体混合物可按以下两种情况划定包装类別。

 

2.2.6.1.6.1

如备有混合物内每种毒性物质的LC50数据,可按照《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2.6.2.2.4.6至2.6.2.2.4.7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2.6.2.2.4.6至2.6.2.2.4.7所述的方法计算,以划定包装类別。

 

2.2.6.1.6.2

如欠缺具有吸入毒性的液体混合物毒性成分物质的LC50数据,可按照《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2.6.2.2.4.8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2.6.2.2.4.8所述的简化级限毒性试验,划定该混合物的包装类別。要注意的是,如采用级限试验,须选用规限最严格的包装类別。

 

2.2.6.2

确定混合物口服和皮肤接触毒性的方法

 

2.2.6.2.1

为第6.1类混合物分类並划定适当的包装类別时,须按照《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2.6.2.3.1至2.6.2.3.3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2.6.2.3.1至2.6.2.3.3的规定确定混合物急性口服和皮肤接触毒性的LD50值。

 

2.2.6.2.1.1

急性口服毒性的LD50值(半数致死量),是指某种物质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的一个单一剂量数值,将此剂量以口服途径施用于年轻白鼠,可预期当中半数白鼠于14天内死亡。LD50值以试验物质质量与试验动物体重的比率(每公斤多少毫克)表示。

 

2.2.6.2.1.2

急性皮肤毒性的LD50值,是指物质某个剂量,将此剂量施用于白兔赤裸的皮肤,连续接触24小时后,当中半数白兔极可能在14天内死亡。试验动物的数量须足以得出统计上有显着意义的结果,並符合良好的药理学规范。试验结果以每公斤体重中有多少毫克表示。

 

2.2.6.2.1.3

急性吸入毒性的LC50值,是指蒸气、烟雾或粉尘某个浓度,以此浓度让年轻的雌、雄白鼠连续吸入一小时后,当中半数白鼠极可能在14天内死亡。固态物质的总质量中如最少有10%(以质量计)可能是可吸入范围内的粉尘(例如粉粒的气动直径为10微米或以下),必须进行试验。液态物质如从载体洩漏时可能产生烟雾,亦须进行试验。无论是固态物质还是液态物质,凡用于试验吸入毒性的样本,必须有90%以上(以质量计)是在上述规定的可吸入范围内。粉尘和烟雾的试验结果以每公升空气中有多少毫克表示;蒸气的结果则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有多少毫升(百万分率)表示。

2.2.7 (保留)
2.2.7

(保留)

2.2.8 第8类—腐蚀性物质
2.2.8

第8类—腐蚀性物质

 

2.2.8.1

涵盖范围

 

2.2.8.1.1

腐蚀性物质是通过化学作用对皮肤造成不可逆转损伤的物质,又或一旦洩漏,会导致其他货物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毁坏的物质。

 

2.2.8.1.2

具有特定联合国编号的第8类物质须按照危险品一览表所述来分类,包括包装类別、次要危险性等。

 

 

2.2.8.1.3

危险品一览表沒有列明的新物质和混合物,如所具特性可能会归类为第8类危险品,则根据其接触完好的皮肤组织后需要多长时间才造成不可逆转损伤来划定包装类別。至于分类标准,2.2.8.2.3及2.2.8.2.6所述者俱适用,混合物另可采用2.2.8.3所述的标准。

 

2.2.8.2

划定第8类危险品的包装类別

 

2.2.8.2.1

第8类物质和混合物按其危险程度划入三个包装类別:

 

(a)   包装类別I:

非常危险的物质和混合物;

(b)   包装类別II:

非常危险的物质和混合物;

(c)   包装类別III:

轻度危险的物质和混合物。

 

2.2.8.2.2

进行评估时,须先参考现有的人类和动物数据,包括在单次或重复接触有关物质和混合物后所得的资料,因为这些数据所呈示的是直接关乎皮肤所受影响的资料。

 

2.2.8.2.3

划定包装类別时,必须考虑人类意外接触的经验;如沒有人类经验,则须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测试准则进行实验,以所得数据作为划定类別的依据。就本守则而言,根据该组织测试准则24进行实验后确定为无腐蚀性的物质,可视为对皮肤无腐蚀性,不必作进一步试验。

 

24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04号「Acute Dermal Irritation/Corrosion 201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35号「in Vitro Membrane Barrier Test Method for Skin Corrosion 201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31号「in Vitro Skin Corrosion: Reconstructed Human Epidermis (RHE) Test Method 2016」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30号「in Vitro Skin Corrosion: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Resistance Test Method (TER) 2015」

 

2.2.8.2.4

将危险品一览表所列物质划入第8类物质的包装类別,除了根据经验,亦须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吸入的危险和遇水的反应。符合第8类物质标准的物质或混合物,如其粉尘和烟雾吸入毒性(LC50值)在包装类別I的适用范围内,但口服或皮肤接触毒性仅在包装类別III的范围内或低于该范围,须划入第8类物质的包装类別(见2.1.2.1)。

 

2.2.8.2.5

物质遇水的反应(包括形成危险的分解物)亦须予以考虑。

 

2.2.8.2.6

第8类腐蚀性物质的包装类別,乃按照下列标准划定:

 

(a) 包装类別I:

划入此类別的物质接触完好的皮肤组织3分钟或以下,会在之后起计最多60分钟的观察期内对皮肤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b) 包装类別II:

划入此类別的物质接触完好的皮肤组织3分钟以上但不多于60分钟,会在之后起计最多14天的观察期内对皮肤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c) 包装类別III:

(i) 划入此类別的物质接触完好的皮肤组织60分钟以上但不多于4小时,会在之后起计最多14天的观察期内对皮肤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或

(ii) 划入此类別的物质被断定不会对完好的皮肤组织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但在试验时,会在55°C的温度下腐蚀钢或铝的表面,腐蚀速率25超过一年25毫米。

 

25 联合国《试验和标准手册》第三部分第37节订明钢和铝腐蚀速率的认可试验。如对钢或铝所作的初步试验显示物质为腐蚀性,便不必对另一种金属进行跟进试验。

 

2.2.8.2.7

2.2.8.2.6所述标准撮列于下表。

 

包装类別 接触时间

观察期

结果

I

≤ 3 min

≤ 60 min

对完好的皮肤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II

> 3 min ≤ 1 h

≤ 14 d

对完好的皮肤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III

> 1 h ≤ 4 h

≤ 14 d

对完好的皮肤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III

在试验时,会在55°C的温度下腐蚀钢或铝的表面,腐蚀速率超过一年6.25毫米

 

2.2.8.3

划定混合物包装类別的其他方法:逐步判別法

 

2.2.8.3.1

一般条文

 

 

2.2.8.3.1.1

就混合物而言,必须取得或推定出其相关资料,才可按适用的标准为其分类和划定包装类別。下图(流程图)因应混合物本身、类似混合物及/或其成分的资料多寡,列出有关步骤以供参照:

 

图─为腐蚀性混合物分类和划定包装类別的逐步判別法

Self Photos / Files - 逐步判別法SC

 

2.2.8.3.2

架桥原则

 

 

2.2.8.3.2.1

如某混合物未经试验确定其对皮肤的潜在腐蚀性,但关于该混合物个別成分和经试验的类似混合物的数据足以为该混合物分类和划定包装类別,便可根据下列架桥原则运用这些数据:

 

(a) 稀释26:如用稀释剂稀释经试验的混合物,而该稀释剂既不符合第8类物质的标准,又不影响其他成分的包装类別,则经稀释的新混合物可划入原本的经试验混合物同一包装类別。

 

26 在某些情况下,稀释混合物或物质可导致其腐蚀性增加。如属此情况,则不能采用架桥原则。

 

(b) 批次:如果试验后确定某生产批次的混合物对皮肤的潜在腐蚀性,则同一制造商生产或在其控制下生产的同一商业产品另一未经试验的批次,也可假定其对皮肤的潜在腐蚀性与经试验的批次大致相同,除非有理由相信两个批次有重大差异,以致未经试验的批次对皮肤的潜在腐蚀性有变。如属后者,便须重新分类。

 

(c) 包装类別I混合物浓度:经试验确定符合包装类別I标准的混合物在浓缩后,亦可划入包装类別I,不必再行试验。

 

(d) 同一包装类別内的推算法:在三种成分完全相同的混合物(A、B和C)中,混合物A和B经试验后划入同一皮肤腐蚀性包装类別,而未经试验的混合物C,其所含的第8类物质的成分,与混合物A和B的相同,但浓度介乎混合物A和B所含成分的浓度之间,则可假定混合物C与混合物A和B属同一皮肤腐蚀性包装类別。

 

(e) 大体相似的混合物:假定下列清况

 

(i) 两种混合物:(A+B)和(C+B);

(ii) 两种混合物的成分B浓度相同;

(iii) 混合物(A+B)中成分A的浓度等于混合物(C+B)中成分C的浓度;

(iv) 已有成分A和C对皮肤腐蚀性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大致相同,即同属一个皮肤腐蚀性包装类別,而且不影响成分B对皮肤的潜在腐蚀性。

 

如果混合物(A+B)或混合物(C+B)已根据试验数据进行分类,则另一混合物亦可划入同一包装类別。

 

 

2.2.8.3.3

以物质分类为依据的计算方法

 

 

2.2.8.3.3.1

如未对某混合物进行试验以确定其对皮肤的潜在腐蚀性,也沒有类似混合物的充够数据,则须考虑该混合物所含各种物质的腐蚀特性,以分类和划定包装类別。

 

 

2.2.8.3.3.2

计算方法须采用《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2.8.4.3或《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2.8.4.3所述者。要注意的是,此计算法仅适用于成分沒有协同效应的混合物,即混合物所含的物质,混合后的腐蚀性不高于各物质的腐蚀性总和。此限制只在考虑把混合物划入包装类別II或III时适用。

 

 

2.2.8.3.3.3

使用此计算法时,须计及浓度高于或等于1%的所有属第8类物质的成分;至于浓度低于1%者,若仍可用以确定混合物属于对皮肤具腐蚀性的类別,则亦须计算在内。

2.2.9 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或物料
2.2.9

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或物料

 

2.2.9.1

涵盖范围

 

2.2.9.1.1

《危险品条例》而言,凡物质造成的危险並非其他各类危险物质所涵盖的,则该物质为第9类危险品。香港法例第295E章附表2第2部列出第9类危险品,其中包括下表所列者。

 

  联合国编号 正式运输名称 包装类別
  1841

乙醛合氨

III
  1941

二溴二氟甲烷

III
  1990 苯甲醛 III
  2211

聚苯乙烯珠粒料可膨胀

会释出易燃气体
III
危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