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品的管制

主要內容

第 2.2 章 各類別的特定條文

2.2.1 (保留)
2.2.1  

 (保留)

2.2.2
2.2.2

第2類—氣體

 

 

2.2.2.1

涵蓋範圍

 

 

2.2.2.1.1

第2類包括當溫度為50°C時蒸氣壓力超過300千帕斯卡(kPa)的氣體物質,或當溫度為20°C和標準壓力為101.3千帕斯卡時完全呈氣態的氣體物質,包括壓縮氣體、液化氣體、溶解氣體、冷凍液化氣體、吸附氣體、一種或以上氣體與一種或以上其他類別物質蒸氣的混合物、充氣物品、煙霧劑和加壓化學品。

 

 

2.2.2.1.2

氣體可按其物理狀態稱為:

                

(a) 壓縮氣體:在溫度為-50°C的加壓包裝下完全呈氣態的氣體;這一類別包括臨界溫度低於或等於-50°C的所有氣體;

(b) 液化氣體:在溫度高於-50°C的加壓包裝下部分呈液態的氣體;

(c) 冷凍液化氣體:包裝後由於溫度低而部分呈液態的氣體;

(d) 溶解氣體:在加壓包裝下溶解於液相溶劑的氣體;或

(e) 吸附氣體:在包裝後被吸附在固體多孔物料上而令容器內部壓力在溫度為20°C時低於101.3千帕斯卡及在溫度為50°C時低於300千帕斯卡的氣體。

 

 

2.2.2.1.3

氣體可按其化學特性或生理作用,分為易燃、非易燃、無毒性、毒性、助燃、腐蝕性,又或同時兼具兩種或以上這些特性。

 

 

2.2.2.2

類別分項

 

第2類氣體可按其首要危險性細分為:

Chapter 2.2.2.2.1 Class 2.1 Flammable gases
2.2.2.2.1

第2.1類易燃氣體

 

指在溫度為20°C和標準壓力為101.3千帕斯卡下:

 

(a) 與空氣混合後體積佔13%或以下時可點燃的氣體;或

(b) 不論可燃性下限為何,與空氣混合後的可燃範圍最少為12個百分點的氣體。4

 

4 可燃性須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採用的試驗或計算方法來確定(見ISO 10156:2017)。如果數據不足,無法採用這些方法,可採用國家主管當局認可的相若方法試驗,而在此情況下,一經要求,須提交試驗報告作證明。

Chapter 2.2.2.2.2 Class 2.2 Non-flammable, non-toxic gases
2.2.2.2.2

第2.2類非易燃、無毒性氣體

 

此類氣體:

 

(a)   可致窒息:稀釋或取代大氣中正常含有的氧氣;或

(b)   可助燃:一般因為釋出氧氣而可能比空氣更容易引起或導致其他物料燃燒5;或

(c)   不列入其他類別。

 

5「可能比空氣更容易引起或導致其他物料燃燒的氣體」,是指氧化能力大於23.5%的純氣體或氣體混合物。氧化能力乃根據ISO 10156:2017 指明的方法確定。

Chapter 2.2.2.2.3 Class 2.3 Toxic gases
2.2.2.2.3

第2.3類毒性氣體6

 

此類氣體:

 

(a)   已知對人類有毒性或腐蝕性以至危害健康;或

(b)   LC50值等於或低於每立方米5000毫升(百萬分率),因而被推定對人類有毒性或腐蝕性。

 

6 因具有腐蝕性而符合2.2.2.2.3(a)或(b)項標準的氣體須歸類為具有腐蝕性次要危險的毒性氣體。

 

2.2.2.2.4

兼有一個以上類別危險性的氣體和氣體混合物,其危險性的先後順序如下:

 

(a) 第2.3類先於其他所有類別;

(b) 第2.1類先於第2.2類。

 

2.2.2.2.5

根據香港法例第295E章,下列第2類危險品不受《危險品條例》所管限:

 

(a)   載於充氣輪胎內的第2類危險品;

(b)   載於作教育、康樂、科學或其他非工業用途的充氣球類或氣球內的第2類危險品;

(c)   載於照明裝置內,以使該裝置能夠運作的第2類危險品;

(d)   載於充氣橡膠氣墊(以天然或人造橡膠製成者)內的第2類危險品;以及

(e)   壓縮至在20°C時表壓不超過200千帕斯卡(2巴)的第2.2類危險品。

 

2.2.2.2.6

2.2.2.2.5所列者並不包括全部資料,如需詳細的說明,請參閱香港法例第295E章。

 

2.2.2.3

氣體混合物

 

具有特定聯合國編號的氣體項目須按照危險品一覽表所述來分類,包括包裝類別和次要危險性等。至於氣體混合物(包括其他類別物質的蒸氣)或危險品一覽表沒有列明的其他氣體項目,則須按照以下原則分類:

 

(a) 可燃性須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採用的試驗或計算方法來確定(見ISO標準10156:2017)。如果數據不足,無法採用這些方法,可採用國家主管當局認可的相若方法試驗,而在此情況下,一經要求,須提交試驗報告作證明;以及

 

(b) 毒性水平須採用量度LC50值的試驗方法或載於《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2.2.3.2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2.2.3(b)的計算方法來確定。

 

2.2.2.3.1

氣體混合物如根據人類經驗而已知有損人體皮膚、眼睛或黏膜,或根據載於《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2.2.3.2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2.2.3(c)的方法計算出其腐蝕性成分的LC50值等於或少於每立方米5 000毫升(百萬分率),便屬有腐蝕性次要危險。

 

2.2.2.3.2

氧化能力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採用的試驗或計算方法來確定(見2.2.2.2.2(b)的附註和ISO 10156:2017)。

Chapter 2.2.3 Class 3 - Flammable Liquids
2.2.3

第3類—易燃液體

 

 

2.2.3.1     

涵蓋範圍

 

 

2.2.3.1.1  

第3類包括易燃液體和液態減敏爆炸品。具有特定聯合國編號的易燃液體項目/液態減敏爆炸品須按照危險品一覽表所述來分類,包括包裝類別和次要危險性等。至於在危險品一覽表沒有列明但可能會歸類為第3類危險品者,則須確定其閃點、初沸點及粘度。一般而言,易燃液體是閃點為60 °C或以下(密封杯試驗)的液體、液體混合物或有固體溶解或懸浮於其中的液體(例如油漆、亮漆、真漆等,但不包括由於其本身的其他危險特質而已歸入其他類別的物質)。一些國家慣常使用開杯法來確定閃點,所以有必要扣減該方法得出的溫度,結果才與本守則所載者相符。

 

 

2.2.3.1.2

易燃液體的閃點是該液體的蒸氣與空氣混合形成可點燃混合物的最低溫度,可用於衡量該液體從包裝漏出時形成爆炸性或可點燃混合物的風險程度。易燃液體只要溫度低於閃點,就不能點燃。

 

 

2.2.3.1.3

用於確定閃點的試驗方法可分成兩類,視乎試驗裝置使用的是敞開的容器(開杯法),還是只在放進火焰時才打開的密封容器(密封杯法)。一般來說,開杯試驗得出的閃點會比密封杯試驗高幾度,而密封杯裝置的準確複製度普遍高於開杯裝置。因此,確定閃點時,須使用密封杯法。

 

 

2.2.3.1.4

液態減敏爆炸品是爆炸性物質(危險品一覽表中的UN 1204、UN 2059、UN 3064、UN 3343、UN 3357和UN 3379)溶解或懸浮於水中或其他液態物質中而形成的一種能抑制其爆炸特性的均質液態混合物。

 

 

2.2.3.1.5

符合2.2.3.1.1所述定義的液體,如閃點高於35 °C並且不持續燃燒,不需要視為易燃液體。就本守則而言,符合下列條件的液體視為不能持續燃燒:

 

(a) 已通過適當的可燃性試驗7;或
(b) 按照ISO 2592:2017,燃點高於100 °C;或
(c) 以質量計算含水量多於90%的與水溶混的溶液。

 

7 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2.5.2節中規定的持續燃燒試驗。

 

 

2.2.3.2

劃定第3類危險品的包裝類別

   
2.2.3.2.1

易燃液體按其閃點、沸點和粘度8劃定包裝類別。如物質的唯一危險性是易燃,其包裝類別如下文2.2.3.2.2的表所示。

 

8 關於確定粘度的參考方法,可參閱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2.4.3節。如試驗的是非牛頓物質,又或用以確定粘度的流量杯法不適合,便須使用切變速率可變的粘度計並以23°C的溫度和數個切變速率測定該物質的動態粘度系數。把測出的數值製成8 關於確定粘度的參考方法,可參閱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2.4.3節。如試驗的是非牛頓物質,又或用以確定粘度的流量杯法不適合,便須使用切變速率可變的粘度計並以23°C的溫度和數個切變速率測定該物質的動態粘度系數。把測出的數值製成切變率圖,然後外推得到零切變率,再把所得的動態粘度除以密度,就能得出該物質在切變速率接近零時的表面運動粘度。

   
2.2.3.2.2

按易燃性劃定的包裝類別:

 

包裝類別

閃點(°C)(密封杯)

初沸點(°C)

I

≤ 35

II

< 23

> 35

III

≥ 23 至 ≤ 60

> 35

   
2.2.3.2.3 對於還有其他危險性的液體,須考慮其分別按2.2.3.2.2的表和根據其還有的其他危險性的嚴重程度劃定的包裝類別,以及按照第2.1章的條文,確定其分類和包裝類別。
   
2.2.3.2.4

閃點低於23 °C的粘性易燃液體,例如油漆、搪瓷、真漆、亮漆、粘合劑和拋光劑等,可按照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2.3節規定的程序,劃入包裝類別III,條件是:

 

(a) 在溶劑分離試驗中,分離出來的清澈溶劑層小於3%;
(b) 混合物或任何分離出來的溶劑都不符合第6.1類或第8類的標準;
(c) 所用的容器容量不超過450公升;以及
(d) 粘度和閃點如下表所示:

 

23°C時的運動粘度(外推法)

υ(切變速率接近零)(毫米2/秒)

液流時間t
(秒)

射流直徑
(毫米)

閃點(°C)
(密封杯試驗)

20 < υ ≤ 80

20 < t ≤ 60

4

高於 17

80 < υ ≤ 135

60 < t ≤ 100

4

高於 10

135 < υ ≤ 220

20 < t ≤ 32

6

高於 5

220 < υ ≤ 300

32 < t ≤ 44

6

高於 –1

300 < υ ≤ 700

44 < t ≤ 100

6

高於 –5

700 < υ

100 < t

6

–5 及以下

 

2.2.3.2.5

易燃液體如有雜質,閃點可能會改變。在危險品一覽表中列為第3類的物質,一般須視為化學純淨的物質。由於商業產品可能有添加物或雜質,閃點或會不同,所以確定其分類或包裝類別時可能會有所影響。如對物質的分類或包裝類別有疑問,應以實驗方法確定該物質的閃點。關於確定易燃液體閃點的參考方法,可參閱《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2.3.3.6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2.3.3。

   
2.2.3.2.6 關於確定易燃液體初沸點的參考方法,可參閱《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2.3.4和《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2.3.4。
Chapter 2.2.3a Class 3A - Diesel or Fuel Oil or Furnace Oil
2.2.3a

第3A類—柴油或燃油或爐油

 

 

2.2.3a.1

涵蓋範圍

 

 

2.2.3a.1.1

就《危險品條例》而言,第3A類危險品包括柴油(蒸餾液及/或輕殘餘油)、爐油及閃點超過60°C(密封杯試驗)的其他燃油。第3A類危險品獲配香港編號H301,並載列於香港法例第295E章附表2第4部。

 

 

  香港編號 正式運輸名稱 包裝類別
  H301 柴油燃油爐油 III
2.2.4 第4類—易燃固體、易於自燃的物質、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2.2.4     第4類—易燃固體、易於自燃的物質、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2.2.4.1 涵蓋範圍
   
2.2.4.1.1

第4類危險品細分如下:

 

(a)    第4.1類—易燃固體

隨時可能燃燒或因摩擦而可能引燃或助燃的固體;容易發生強烈放熱反應的自反應物質(固體和液體)和聚合物質;如沒有充分稀釋便可能發生爆炸的固態減敏爆炸品;

 

(b)   第4.2類—易於自燃的物質

容易自熱又或與空氣接觸後容易升溫以致容易着火的物質(固體和液體);

 

(c)    第4.3類—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與水相互影響時,容易變成自燃或放出分量達危險程度的易燃氣體的物質(固體和液體)。

   
 2.2.4.1.2   具有特定聯合國編號的第4類危險品須按照危險品一覽表所述來分類,包括包裝類別和次要危險性等。不過,以下各種在危險品一覽表沒有列明但所具特性可能會歸類為第4類危險品的物質,則須按照相應試驗方法和標準來分類。這些方法和標準,包括試驗適用範圍的建議,載於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9

 

(a)   易燃固體(第4.1類);

(b)   自反應物質(第4.1類);

(c)    聚合物質(第4.1類);

(d)   發火固體(第4.2類);

(e)    發火液體(第4.2類);

(f)    自熱物質(第4.2類);以及

(g)    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第4.3類)。

 

9 自反應物質及聚合物質的試驗方法和標準載於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其他各種屬第4類危險品的物質的試驗方法和標準,載於該手冊第三部分第33節。

Chapter 2.2.4.1.3 Class 4.1 DG include the following:
2.2.4.1.3

第4.1類危險品包括以下各種物質:

 

(a) 易燃固體;

(b) 自反應物質;

(c) 固態減敏爆炸品;以及

(d) 聚合物質。

 

 

2.2.4.1.4 

第4.1類易燃固體

 

 

2.2.4.1.4.1

易燃固體指隨時可能燃燒的固體和因摩擦而可能引燃的固體。

 

 

2.2.4.1.4.2

隨時可能燃燒的固體指危險的纖維狀、粉末狀、顆粒狀或糊狀物質,這些物質與火源短暫接觸即能輕易點燃,火焰亦會迅速蔓延,而所造成的危險不但來自火焰,還可能來自毒性燃燒產物。金屬粉末尤其危險,因為二氧化碳或水等常用滅火劑會令其危險性增加,以致火警難以撲滅。

 

 

2.2.4.1.4.3

根據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3.2.1節所述方法試驗粉末狀、顆粒狀或糊狀物質,假如其中至少有一次試驗的燃燒時間少於45秒,或燃燒速率高於每秒2.2毫米,則該物質須歸入第4.1類隨時可能燃燒的固體。金屬或金屬合金粉末如能被點燃,而產生此反應後試驗樣本在10分鐘內全部點燃起來,則該種粉末須歸入第4.1類物質。

 

2.2.4.1.4.4

因摩擦而可能引燃的固體須與現有條目比對,歸入第4.1類物質,直至明確標準已確立。

 

 

2.2.4.1.4.5

劃定易燃固體的包裝類別

 

 

2.2.4.1.4.5.1

第4.1類易燃固體的包裝類別是以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3.2.1節所述的試驗方法作標準來劃定。就隨時可能燃燒的固體(金屬粉末除外)而言,如燃燒時間少於45秒,而火焰能通過濕潤的一段而不滅,須歸入包裝類別II。至於金屬或金屬合金粉末,假如產生此反應後試驗樣本在5分鐘內全部點燃起來,須歸入包裝類別II。

 

 

2.2.4.1.4.5.2

就隨時可能燃燒的固體(金屬粉末除外)而言,如燃燒時間少於45秒,而火焰經過濕潤的一段而暫不擴散達至少4分鐘,須歸入包裝類別III。至於金屬或金屬合金粉末,假如產生此反應後試驗樣本在多於5分鐘但少於10分鐘內全部點燃起來,則須歸入包裝類別III。

 

 

2.2.4.1.4.5.3

至於因摩擦而可能引燃的固體,則須與現有條目比對,或按照任何適當的特別規定來劃定包裝類別。

 

 

2.2.4.1.4.5.4

發火金屬粉末如以足量的水濕潤後,其發火特性能有所抑制,可歸入第4.1類物質。

 

 

2.2.4.1.5

第4.1類自反應物質

 

 

2.2.4.1.5.1

自反應物質10是遇熱不穩定的物質,即使在沒有氧氣(空氣)的情況下,亦會產生強烈的放熱分解反應。符合以下條件的物質,不會視為第4.1類自反應物質:

 

(a) 屬於第1類爆炸品;

(b) 屬於第5.1類氧化性物質(含有5.0%或以上可能燃燒的有機物質的氧化性物質混合物11除外);

(c) 屬於第5.2類有機過氧化物;

(d) 分解熱12少於每克300焦耳;或

(e) 以50 公斤的包裝而言,自加速分解溫度(見2.2.4.1.5.11)高於75°C。

 

10 任何顯示具有自反應物質特性的物質,即使經過2.2.4.2.3至2.2.4.2.7所述的試驗並取得「正」結果而本應劃入第4.2類物質者,亦須歸類為自反應物質。

11 符合第5.1類標準的氧化性物質混合物,如含有5.0%或以上可能燃燒的有機物質,但不符合上文2.2.4.1.5.1(a)、(c)、(d)或(e)項所述標準,須進行自反應物質分類程序。

12 分解熱值可採用任何國際認可的方法(例如差示掃描量熱法和絕熱量熱法)來確定。

 

 

2.2.4.1.5.2

顯示具有B型至F型自反應物質特性的混合物,須歸入第4.1類自反應物質。

 

 

2.2.4.1.5.3

顯示具有G型自反應物質特性但未列於2.2.4.5的混合物,須考慮歸入第5.1類物質(見2.2.5.2)。

 

 

2.2.4.1.5.4

熱力、與催化性雜質(例如酸、重金屬化合物、鹼)接觸、摩擦或碰撞,可引致自反應物質分解。分解速度隨溫度上升而加快,亦會因物質而異。在分解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沒有點火的情況下,可能會釋放出毒性氣體或蒸氣。處理某些自反應物質時,須控制溫度。部分自反應物質分解時可能會發生爆炸,特別是在密封的情況下;添加稀釋劑或使用適當的包裝可以改變此特質。部分自反應物質會猛烈燃燒。某些化合物屬於自反應物質,舉例如下:

 

(a) 脂族偶氮化合物(–C–N=N–C–);

(b) 有機疊氮化合物(–C–N3);

(c) 重氮鹽(–CN2+Z-);

(d) N–亞硝基化合物(–N–N=O);以及

(e) 芳族硫代酰胼(–SO2–NH–NH2)。

 

以上所列只是部分例子,其他反應基的物質和某些物質的混合物也可能有類似特性。

 

 

2.2.4.1.5.5

自反應物質根據其危險程度劃分為A型(違禁品)至G型(不受第4.1類自反應物質的規定限制)七類,當中B型至F型的分類直接關乎單一包裝准許的最大裝載量。

 

 

2.2.4.1.5.6

2.2.4.5列出准許的自反應物質,當中每一類均列明其在危險品一覽表所劃入的類屬條目(UN 3221至UN 3240),而且如適用的話,亦註明次要危險性和附有備註13。2.2.4.5所列的准許物質均歸類為技術上純淨的物質(註明濃度低於100%者除外)。

 

13 類屬條目列明自反應物質的類型(B型至F型)、物理狀態(液體或固體),以及溫度控制(如有需要)。

 

 

2.2.4.1.5.7

至於其他濃度的物質,其分類可能會有不同。這些自反應物質須由原產地的主管當局根據試驗報告來分類。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載有適用的分類程序、試驗方法和標準,以及適當試驗報告的範本。批准書須註明分類和其他相關條件,一經要求,須連同相關的試驗報告一併提交,以作證明。

 

 

2.2.4.1.5.8

鋅化合物等活化劑可能會加進某些自反應物質內,用以改變該等物質的反應特性。視乎活化劑的類型和濃度為何,物質的熱穩定性或會降低,而其爆炸特性亦可能會改變。若添加活化劑後自反應物質的熱穩定性和爆炸特性有變,須根據在此所述的分類程序對新配製而成的物質作出評估。

 

 

2.2.4.1.5.9

自反應物質的樣本或配製品如未列於2.2.4.5,又尚未有一組完整試驗結果而須作進一步試驗或評估,可劃入C型自反應物質其中一個適當條目,但須符合以下條件:

 

(a) 現有數據顯示,樣本不會比B型自反應物質更危險;

(b) 樣本以適當的方式包裝,分量不超過10公斤;以及

(c) 現有數據顯示,如有控制溫度,該溫度低至足以防止任何危險的分解,並高至足以防止任何危險的相分離。

 

 

2.2.4.1.5.10

自反應物質的配製品如在實驗室試驗中易於引爆、迅速爆燃或在密封情況下加熱時顯示猛烈效應,須視為具爆炸特性。這些特性須經實驗予以確定14

 

14 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載有合適的試驗方法和相關的評估標準。

 

 

2.2.4.1.5.11

自反應物質如自加速分解溫度低於或等於55°C,須進行溫度控制。《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第28節載有確定自加速分解溫度的試驗方法。目前已確定的自反應物質的控制溫度和危急溫度載於2.2.4.5。至於需要控制溫度的自反應物質,則須參考《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7.3.7.2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7.1.5.3。

 

 

2.2.4.1.5.12

自反應物質可用稀釋劑減敏。如使用了稀釋劑的自反應物質,該試驗須按所使用的稀釋劑濃度和形式進行。

 

 

2.2.4.1.5.13

稀釋劑若可令自反應物質從包裝洩漏時濃度達至危險水平,則不得使用。

 

 

2.2.4.1.5.14

稀釋劑須與自反應物質相容,而所謂相容的稀釋劑,是指對自反應物質的熱穩定性和危險性類別沒有不良影響的固體或液體。

 

 

2.2.4.1.5.15

需要控制溫度的液體配製品,其液體稀釋劑的沸點最少須為60°C,閃點則不得低於5°C。該液體的沸點須比自反應物質的控制溫度高出至少50°C。

 

 

2.2.4.1.6  

第4.1類固態減敏爆炸品

 

 

2.2.4.1.6.1

固態減敏爆炸品是指經水或酒精濕潤或經其他物質稀釋而形成均質固態混合物,以抑制其爆炸特性的爆炸物質。為降低液體的凝固點,可能須加入合適和相容的溶劑,例如酒精。在處於乾燥狀態時,這類物質有些會歸類為爆炸品。至於已被水或其他液體濕潤的物質,則必須處於指定的濕潤狀態,才歸類為第4.1類物質。危險品一覽表中,固態減敏爆炸品的條目計有UN 1310、UN 1320、UN 1321、UN 1322、UN 1336、UN 1337、UN 1344、UN 1347、UN 1348、UN 1349、UN 1354、UN 1355、UN 1356、UN 1357、UN 1517、UN 1571、UN 2555、UN 2556、UN 2557、UN 2852、UN 2907、UN 3317、UN 3319、UN 3344、UN 3364、UN 3365、UN 3366、UN 3367、UN 3368、UN 3369、UN 3370、UN 3376、UN 3380和UN 3474。

 

 

2.2.4.1.6.2

如物質:

 

(a) 根據試驗系列1和2已暫時劃入第1類,但根據試驗系列6獲豁免於第1類之外;

(b) 不是第4.1類自反應物質;以及

(c) 不是第5類物質;

 

也劃入第4.1類。UN 2956、UN 3241、UN 3242和UN 3251就屬此類條目。

 

 

2.2.4.1.7

第4.1類聚合物質和混合物(穩定的)

 

 

2.2.4.1.7.1

聚合物質是指未有添加穩定劑而在正常情況下易於出現強烈放熱反應而形成較大分子或形成聚合物的物質。凡符合下列條件的物質均視為第4.1類聚合物質:

 

(a) 在有添加或沒有添加化學穩定劑的情況下,並且在適當包裝中,自加速聚合溫度為75°C或以下;

(b) 顯示的反應熱為每克300焦耳以上;以及

(c) 不符合劃入第1至第8類的任何其他標準。

 

 

2.2.4.1.7.2

符合聚合物質標準的混合物,須歸入第4.1類聚合物質。

 

 

2.2.4.1.7.3

至於需要控制溫度的聚合物質,則須參考《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7.3.7.2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規章範本》7.1.5.3。

Chapter 2.2.4.2 Class 4.2 - Substances liable to spontaneous combustion
2.2.4.2     

第4.2類—易於自燃的物質

 

 

2.2.4.2.1  

第4.2類危險品包括:

 

(a)    發火物質,指即使只有小量但與空氣接觸後5分鐘內便會點燃的物質,包括混合物和溶液(液體或固體)。這些都是最易於自燃的物質;以及

(b)   自熱物質,指發火物質以外的其他與空氣接觸後不需要能源供應也易於自熱的物質。這些物質需要達到大量之數(數以公斤計)和經過長時間(數以小時或日計)才會點燃。

 

 

2.2.4.2.2  

物質自熱是指物質與氧(空氣中)逐漸發生反應而產生熱的過程。如果熱的產生速度超過熱的散失速度,物質的溫度便會上升,經過一段引發時間後,或會自行點燃和燃燒。

 

 

2.2.4.2.3  

固體若按照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3節試驗N.2這種試驗方法進行試驗,而樣本在其中一次試驗中點燃,即視為發火固體,須歸入第4.2類。

 

 

2.2.4.2.4

液體若按照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3節試驗N.3這種試驗方法進行試驗,而在第一部分的試驗中點燃,或使濾紙點燃或變焦黑,即視為發火液體,須歸入第4.2類。

 

 

2.2.4.2.5

物質若按照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3節試驗N.4這種試驗方法進行試驗而符合下列情況,須歸入第4.2類自熱物質:

 

(a)    以25 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40°C進行試驗而得出「正」結果;

(b)   以100 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40°C進行試驗而得出「正」結果,另以100 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20°C進行試驗而得出「負」結果,而該物質是在體積大於3立方米的包裹內;

(c)    以100 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40°C進行試驗而得出「正」結果,另以100 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00°C進行試驗而得出「負」結果,而該物質是在容量大於450公升的包裹內;

(d)   以100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40°C進行試驗而得出「正」結果,以及以100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00°C進行試驗而得出「正」結果。

 

 

2.2.4.2.6  

自反應物質如使用此試驗方法也得出「正」結果,須歸入第4.1類而非第4.2類(見2.2.4.1.5)。

 

 

2.2.4.2.7

符合下列情況的物質,不歸入第4.2類:

       

(a)    以100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40°C進行試驗而得出「負」結果;

(b)   以100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40°C進行試驗而得出「正」結果,以及以25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40°C進行試驗而得出「負」結果,另以100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20°C進行試驗而得出「負」結果,而該物質是在體積不大於3立方米的包裹內;

(c)    以100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40°C進行試驗而得出「正」結果,以及以25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40°C進行試驗而得出「負」結果,另以100毫米立方體樣本在100°C進行試驗而得出「負」結果,而該物質是在容量不大於450公升的包裹內。

Chapter 2.2.4.3 Class 4.3 - Substances which, in contact with water, emit flammable gases
2.2.4.3

第4.3類—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2.2.4.3.1

第4.3類物質可以是液體或固體,與水相互影響時,容易變成自燃或放出分量達危險程度的易燃氣體。

 

 

2.2.4.3.2

有些物質遇水可放出易燃氣體,這些氣體與空氣混合能夠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一般的火源皆可輕易點燃這種混合物,隨之而來的爆炸威力和火焰可能危害人和環境。

 

 

2.2.4.3.3

按照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3節試驗N.515這種試驗方法進行試驗,如果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a)    在試驗程序中任何一個步驟自動燃點;或

(b)   以該物質每公斤計,釋放易燃氣體的速度超過每小時一公升,

 

則該物質須劃為第4.3類。

 

15 此試驗方法不得用於發火物質。

 

 

2.2.4.3.4  

劃定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的包裝類別

 

 

 

包裝類別 

標準
  I

(i)     任何在環境溫度下遇水起劇烈反應的物質,其產生的氣體一般顯示有自動燃點的傾向,

(ii)    任何在環境溫度下遇水容易起反應的物質,以該物質每公斤計,釋放易燃氣體的速度等於或高於每分鐘10公升。
  II

(i)     任何在環境溫度下遇水容易起反應的物質,以該物質每公斤計,釋放易燃氣體的最高速度等於或高於每小時20公升,以及

(ii)    不符合包裝類別I的標準。

  III

(i)     任何在環境溫度下遇水起緩慢反應的物質,以該物質每公斤計,釋放易燃氣體的最高速度高於每小時1公升,以及

(ii)    不符合包裝類別I或II的標準。

 

2.2.4.4 有機金屬物質
   
2.2.4.4.1 有機金屬物質可按其特性(包括其他的次要危險性)歸類為第4.2類或第4.3類物質(UN 3391至UN 3400),所須使用的試驗方法(N1至N5)見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3節。
   
2.2.4.5

目前已確定的自反應物質一覽表

 

註1:此表所作的分類是以技術上純淨的物質為依據(註明濃度低於100%者除外)。其他濃度的物質可按照2.2.4.1.5.10至2.2.4.1.5.11所述的程序另作不同分類。

 

註2:在「包裝方法」一欄中,代號「OP1」至「OP8」是指基本包裝說明BP520中的包裝方法。

 

 

自反應物質

濃度

(%)

包裝方法

(BP520)

控制溫度

(°C)

危急溫度

(°C)

UN

備註

丙酮-連苯三酚共聚物

2-重氮-1-萘酚-5-磺酸鹽

100

OP8

 

 

3228

 

B型偶氮甲酰胺配製品,控制溫度的

< 100

OP5

 

 

3232

(1)

C型偶氮甲酰胺配製品

< 100

OP6

 

 

3224

(3)

C型偶氮甲酰胺配製品,控制溫度的

< 100

OP6

 

 

3234

(4)

D型偶氮甲酰胺配製品

< 100

OP7

 

 

3226

(5)

D型偶氮甲酰胺配製品,控制溫度的

< 100

OP7

 

 

3236

(6)

2,2'-偶氮二(2 ,4-二甲基-4-甲氧基戊腈)

100

OP7

-5

+5

3236

 

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

100

OP7

+10

+15

3236

 

2,2'-偶氮二(2-甲基丙酸乙脂)

100

OP7

+20

+25

3235

 

1,1'-偶氮二(環已基甲腈)

100

OP7

 

 

3226

 

2,2'-偶氮二(異丁腈)

100

OP6

+40

+45

3234

 

2,2'-偶氮二(異丁腈),水基糊狀

≤ 50

OP6

 

 

3224

 

2,2'-偶氮二(2-甲基丁腈)

100

OP7

+35

+40

3236

 

苯-1,3-二磺酰肼,糊狀

52

OP7

 

 

3226

 

苯磺酰肼

100

OP7

 

 

3226

 

氯化鋅-4-苄(乙)氨基-3-乙氧基重氨苯

100

OP7

 

 

3226

 

氯化鋅-4-苄(甲)氨基-3-乙氧基重氨苯

100

OP7

+40

+45

3236

 

氯化鋅-3-氯-4-二乙氨基重氮苯

100

OP7

 

 

3226

 

2-重氮-1-萘酚-4-磺酰氯

100

OP5

 

 

3222

 

2-重氮-1-萘酚-5-磺酰氯

100

OP5

 

 

3222

 

D型2-重氮-1-萘酚磺酸酯混合物

<100

OP7

 

 

3226

(9)

(2:1)四氯鋅酸-2,5-二丁氯基-4-(4-嗎啉基)-重氮苯

100

OP8

 

 

3228

 

氯化鋅-2,5-二乙氧基-4-嗎啉代重氮苯

67-100

OP7

+35

+40

3236

 

氯化鋅-2,5-二乙氧基-4-嗎啉代重氮苯

66

OP7

+40

+45

3236

 

四氟硼酸-2,5-二乙氧基-4-嗎啉代重氮苯

100

OP7

+30

+35

3236

 

硫酸-2,5-二乙氧基-4-(4-嗎啉基)-重氮苯

100

OP7

 

 

3226

 

氯化鋅-2,5-二乙氧基-4-苯磺酰重氮苯

67

OP7

+40

+45

3236

 

二甘醇雙(碳酸烯丙酯)+過二碳酸二異丙酯

≥ 88

+

≤ 12

OP8

-10

0

3237

 

氯化鋅-2,5-二乙氧基-4-(4-甲苯磺酰)重氮苯

79

OP7

+40

+45

3236

 

1-三氯鋅酸-4-二甲氨基重氮苯

100

OP8

 

 

3228

 

氯化鋅-4-二甲氧基-6-(2-二甲氨乙氧基)-2-重氮甲苯

100

OP7

+40

+45

3236

 

N,N'-二亞硝基-N,N'-二甲基對苯二甲酰胺,糊狀

72

OP6

 

 

3224

 

N,N'-二亞硝基五甲撐四胺

82

OP6

 

 

3224

(7)

二苯醚-4, 4'-二磺酰肼

100

OP7

 

 

3226

 

氯化鋅-4-二丙氨基重氮苯

100

OP7

 

 

3226

 

氯化鋅-2-(N-氧羰基苯氨基)-3-甲氧基-4-(N-甲基環己氨基)重氮苯

63-92

OP7

+40

+45

3236

 

氯化鋅-2-(N-氧羰基苯氨基)-3-甲氧基-4-(N-甲基環己氨基)重氮苯

62

OP7

+35

+40

3236

 

N-甲酰-2-(硝甲基)-1,3-全氫化噻嗪

100

OP7

+45

+50

3236

 

氯化鋅-2-(2-羥乙氧基)-1-(吡咯烷-1-基)重氮苯

100

OP7

+45

+50

3236

 

氯化鋅-3-(2-羥乙氧基)-4-(吡咯烷-1-基)重氮苯

100

OP7

+40

+45

3236

 

硫酸氫-2-(N-乙羰基甲氨基)-4-(3,4-二甲基苯磺酰)重氮苯

96

OP7

+45

+50

3236

 

4-甲苯磺酰肼

100

OP7

 

 

3226

 

氟硼酸-3-甲基-4-(吡咯烷-1-基)重氮苯

95

OP6

+45

+50

3234

 

4-亞硝基苯酚

100

OP7

+35

+40

3236

 

O,O-二乙基-O-[(氰基苯基亞甲基)氮烷基]硫代磷酸酯

82-91

(Z 異構體)

OP8

 

 

3227

(10)

自反應液體樣本

 

OP2

 

 

3223

(8)

自反應液體樣本,控制溫度的

 

OP2

 

 

3233

(8)

自反應固體樣本

 

OP2

 

 

3224

(8)

自反應固體樣本,控制溫度的

 

OP2

 

 

3234

(8)

2-重氮-1-萘酚-4-磺酸鈉

100

OP7

 

 

3226

 

2-重氮-1-萘酚-5-磺酸鈉

100

OP7

 

 

3226

 

硝酸(二份)鈀四氨合物

100

OP6

+30

+35

3234

 

 

備註:

(1)    符合《試驗和標準手冊》第20.4.2(b)節所載標準的偶氮甲酰胺配製品,其控制溫度和危急溫度視乎其自加速分解溫度。自加速分解溫度須按《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第20節及第28.4節所述方法來確定;如有需要,亦須參考《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7.3.7.2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7.1.5.3所載的控制規定。

(2)    (保留)

(3)    符合《試驗和標準手冊》第20.4.2(c)節所載標準的偶氮甲酰胺配製品。

(4)    符合《試驗和標準手冊》第20.4.2(c)節所載標準的偶氮甲酰胺配製品,其控制溫度和危急溫度視乎其自加速分解溫度。自加速分解溫度溫度須按《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第20節及第28.4節來確定;如有需要,亦須參考《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7.3.7.2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7.1.5.3所載的控制規定。

(5)    符合《試驗和標準手冊》第20.4.2(d)節所載標準的偶氮甲酰胺配製品。

(6)    符合《試驗和標準手冊》第20.4.2(d)節所載標準的偶氮甲酰胺配製品,其控制溫度和危急溫度視乎其自加速分解溫度。自加速分解溫度溫度須按《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第20節及第28.4節來確定;如有需要,亦須參考《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7.3.7.2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7.1.5.3所載的控制規定。

(7)    加了沸點不低於150°C的相容稀釋劑。

(8)    見2.2.4.1.5.9。

(9)    此條目適用於符合《試驗和標準手冊》第20.4.2(d)節所載標準的2-重氮-1-萘酚-4-磺酸酯和2-重氮-1-萘酚-5-磺酸酯的混合物。

(10)  此條目適用於Z異構體規定濃度範圍內的正丁醇技術混合劑。

第5類—氧化性物質和有機過氧化物
2.2.5

第5類—氧化性物質和有機過氧化物

 

2.2.5.1

涵蓋範圍

 

2.2.5.1.1

第5類物質包括氧化性物質(第5.1類)和有機過氧化物(第5.2類)。氧化性物質本身不一定是可燃燒的,但通常都會釋出氧氣,促使其他物料燃燒。有機過氧化物具有二價–O–O–結構,可視作過氧化氫的衍生物,當中的一個或全部兩個氫原子由有機原子團取代。有機過氧化物是遇熱不穩定的物質,可放熱並自行加速分解。

 

2.2.5

第5.1類氧化性物質

 

2.2.5.2.1

第5.1類氧化性物質的分類

 

2.2.5.2.1.1

具有特定聯合國編號的第5.1類物質須按照危險品一覽表所述來分類,包括包裝類別和次要危險性等。不過,在危險品一覽表沒有列明但所具特性可能會歸類為第5.1類危險品的其他物質,則須按照相應的試驗方法和標準來分類。這些方法和標準,包括試驗適用範圍的建議,載於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至於固態物質,須進行試驗以測定該物質與可能燃燒物質完全混合時後者的燃燒速率或強度會否增加16。方法是試驗該物質與纖維素的混合物能否點燃和燃燒,以及比較該混合物與參照混合物的平均燃燒時間(就試驗O.1而言)或燃燒速率(就試驗O.3而言),然後根據這些結果,確定該固態物質的分類。

 

16 試驗程序載於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4.4.1節(試驗O.1)或第34.4.3節(試驗O.3)。試驗方法是把擬評估物質的樣本與乾纖維素絲分別以1:1和4:1的質量比例混合,然後比較兩組混合物的燃燒特質。

 

2.2.5.2.1.2

把固態物質的樣本與纖維素以4:1或1:1的質量比例混合進行試驗,如果在試驗O.1中,該混合物可以點燃和燃燒,而平均燃燒時間等於或少於溴酸鉀與纖維素的混合物(質量比例3:7)的平均燃燒時間,又或在試驗O.3中,該混合物的平均燃燒速率等於或大於過氧化鈣與纖維素的混合物(質量比例1:2)的平均燃燒速率,則該固態物質可歸入第5.1類。

 

2.2.5.2.1.3

就液態物質而言,須進行試驗以確定該物質與可能燃燒物質完全混合時後者的燃燒速率或強度會否增加,或會否自動點燃17。方法是試驗該物質與纖維素的混合物會否自動點燃,以及比較該混合物與參照物質的壓力由690千帕斯卡上升至2 070千帕斯卡(表壓)所需的平均時間(試驗O.2),然後根據這些結果,確定該液態物質的分類。

 

17 試驗程序載於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4.4.2節(試驗O.2)。試驗程序用以量度燃燒期間壓力上升所需的時間。根據試驗結果,可確定某一液體是否屬於第5.1類的氧化性物質,若然,則應歸入包裝類別I、II還是III(請一併參閱2.1.2所述的「危險性特質的先後順序」)。

 

2.2.5.2.1.4

把液態物質與纖維素以1:1的質量比例混合進行試驗,如果壓力上升所需的平均時間,少於或等於65%硝酸水溶液與纖維素的混合物(質量比例1:1)所需的平均時間,則該液態物質可歸入第5.1類。

 

2.2.5.2.2

劃定第5.1類危險品(氧化性物質)的包裝類別

 

2.2.5.2.2.1

固態氧化性物質是根據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4節所載方法進行的試驗(試驗O.1或試驗O.3)所得結果而定出的標準來劃定包裝類別。

 

2.2.5.2.2.2

液態氧化性物質是根據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4節所載方法進行的試驗(試驗O.2)所得結果而定出的標準來劃定包裝類別。

2.2.5.3

第5.2類有機過氧化物

 

2.2.5.3.1

在溫度正常或提高的情況下,有機過氧化物容易放熱分解。熱力、與雜質接觸、摩擦或碰撞,可引致有機過氧化物分解。分解速率隨溫度上升而加快,亦會因有機過氧化物的配製品而異。處理某些有機過氧化物時,須控制溫度。部分有機過氧化物分解時可能會發生爆炸,特別是在密封的情況下;添加稀釋劑或使用適當的包裝可以改變這個特質。很多有機過氧化物都會猛烈燃燒。

 

2.2.5.3.2

有機過氧化物的分類

 

2.2.5.3.2.1

所有有機過氧化物均須考慮歸入第5.2類,惟下述情況除外:

 

(a) 該有機過氧化物的配製品含有不多於1.0%過氧化氫,其有效氧含量不多於1.0%;或

(b) 該有機過氧化物的配製品含有多於1.0%但不多於7.0%過氧化氫,其有效氧含量不多於0.5%。

 

以下公式用以計算有機過氧化物配製品中有效氧的含量(%):

          Self Photos / Files - Formula

             

公式中:

 

                   ni    =      有機過氧化物i每個分子所含的過氧基數目

                   ci     =      有機過氧化物i的濃度(質量%)

                  mi    =      有機過氧化物i的分子質量

 

2.2.5.3.2.2

有機過氧化物按其危險程度分為A型(違禁品)至G型(不受第5.2類有機過氧化物的規定限制)七類,其中B型至F型的分類直接關乎單一包裝准許的最大裝載量。

 

2.2.5.3.2.3

本守則2.2.5.4列出准許以包裝裝載的有機過氧化物,當中每一類均列明其在危險品一覽表所劃入的類屬條目(UN 3101至UN 3120),而且如適用的話,亦註明次要危險性和附有相關資料的備註18

 

18類屬條目列明有機過氧化物的類型(B型至F型)、物理狀態(液態或固態),以及溫度控制(如有需要)。

 

2.2.5.3.2.4

列出的配製品混合物可視乎其最危險成分所屬的有機過氧化物類型,按該類型的有關條件,歸類為同一類型的有機過氧化物。不過,由於兩種穩定的成分可形成一種在遇熱時較不穩定的混合物,因此須確定該混合物的自加速分解溫度19,有必要時須控制溫度。目前已確定的有機過氧化物的控制溫度和危急溫度載列於2.2.5.4。至於需要控制溫度的氧化物質,則須參考《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7.3.7.2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7.1.5.3。

 

19 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第28節載有各種用以確定物質自加速分解溫度的試驗方法。選用的試驗須以具代表性的方式進行,即試驗物的大小和物料均能代表會付運的包裹。

 

2.2.5.3.2.4.1

下列有機過氧化物須有溫度控制:

 

(a) 自加速分解溫度低於或等於50°C的B及C型有機過氧化物;

(b) 在密封情況下加熱20時顯示中度效應而自加速分解溫度低於或等於50°C的D型有機過氧化物,或在密封情況下加熱時顯示輕度效應或沒有效應而自加速分解溫度低於或等於45°C的D型有機過氧化物;以及

(c) 自加速分解溫度低於或等於45°C的E及F型有機過氧化物。

 

20《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第20節及第28.4節載有確定在密封情況下加熱的效應的規定。

 

2.2.5.3.2.4.2

處理時的實際溫度可能低於控制溫度,但仍須選擇實際溫度,以防止危險的相分離。

 

2.2.5.3.2.5

新有機過氧化物或目前已確定的有機過氧化物中新配製品的樣本,如果沒有完整的試驗數據而要作進一步試驗或評估,可劃入C型有機過氧化物的適當條目,但須符合以下條件:

 

(a) 現有數據顯示,樣本不會比B型有機過氧化物更危險;

(b) 樣本以適當的方式包裝;以及

(c) 現有數據顯示,如有控制溫度,該溫度低至足以防止任何危險的分解,並高至足以防止任何危險的相分離。

 

2.2.5.3.2.6

有機過氧化物的分類原則

 

2.2.5.3.2.6.1

任何有機過氧化物配製品如在實驗室試驗中易於引爆、迅速爆燃或在密封情況下加熱時產生猛烈效應,須視為具有爆炸特性。這些決定性的特性須由原產地的主管當局經實驗和根據試驗報告予以確定21。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載有適用的分類程序、試驗方法和標準,以及適當試驗報告的範本。批准書須註明分類和其他相關條件,一經要求,須連同相關的試驗報告一併提交,以作證明。

 

21 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二部分載有合適的試驗方法和相關的評估標準

 

2.2.5.3.2.7

有機過氧化物的減敏程序

 

2.2.5.3.2.7.1

基於安全理由,有機過氧化物在很多情況下會添加有機液體或固體、無機固體或水,藉此減敏。就某種物質訂明的百分比,是指以質量計的百分比,並調整至最接近的整數。一般來說,有機過氧化物經過減敏後,即使濺溢,其濃度也不會達到危險程度。

 

2.2.5.3.2.7.2

除非對個別有機過氧化物配製品另有說明,下列定義適用於減敏用的稀釋劑:

 

(a) A型稀釋劑是與有機過氧化物相容的有機液體,其沸點不低於150°C。A型稀釋劑可用於為所有有機過氧化物減敏。

(b) B型稀釋劑是與有機過氧化物相容的有機液體,其沸點低於150°C但不低於60°C,閃點則不低於5°C。B型稀釋劑可用於為所有有機過氧化物減敏,但該液體的沸點須比自加速分解溫度高出至少60°C(就50公斤的包裝而言)。

 

2.2.5.3.2.7.3

A、B型以外的其他稀釋劑可加進2.2.5.4所列的有機過氧化物配製品內,但彼此必須相容。不過,如以另一種具有不同特性的稀釋劑代替全部或部分A或B型稀釋劑,則該有機過氧化物配製品須按照第5.2類物質的正常認可程序重新評估。

 

2.2.5.3.2.7.4

水只可用於為2.2.5.4所列的有機過氧化物或2.2.5.3.2.6.1所述由主管當局定為「含水」或「在水中穩定彌散」的有機過氧化物減敏。

 

2.2.5.3.2.7.5

有機及無機固體可用於為有機過氧化物減敏,但彼此必須相容。

 

2.2.5.3.2.7.6

所謂相容的液體及固體,是指對有機過氧化物配製品的熱穩定性和危險性類別沒有不良影響者。

 

2.2.5.4

目前已確定的有機過氧化物一覽表

 

註1:在「包裝方法」一欄中,代號「OP1」至「OP8」是指基本包裝說明BP520中的包裝方法。

 

有機過氧化物

濃度

(%)

A型 稀釋劑

(%)

B

稀釋劑

 (%)

惰性

固體

(%)

(%)

包裝方法

(BP520)

控制溫度 (°C)

控制溫度

(°C)

UN

次要

危險性和備註 

過氧化乙酰丙酮

≤ 42

≥ 48

 

 

≥8

OP7

 

 

3105

(2)

過氧化乙酰丙酮

≤ 32 糊狀

 

 

 

 

OP7

 

 

3106

(20)

乙酰過氧化磺酰環己烷

≤ 82

 

 

 

≥ 12

OP4

-10

0

3112

 

乙酰過氧化磺酰環己烷

≤ 32

 

≥ 68

 

 

OP7

-10

0

3115

 

叔戊基過氧化氫

≤ 88

≥ 6

 

 

≥ 6

OP8

 

 

3107

 

過乙酸叔戊酯

≤ 62

≥ 38

 

 

 

OP7

 

 

3105

 

過乙酸叔戊酯

≤ 100

 

 

 

 

OP5

 

 

3103

 

叔戊基過氧-2-乙基己酸酯

≤ 100

 

 

 

 

OP7

+20

+25

3115

 

碳酸過氧-2-乙基己.叔戊酯

≤ 100

 

 

 

 

OP7

 

 

3105

 

過氧化叔戊基碳酸異丙酯

≤ 77

≥ 23

 

 

 

OP5

 

 

3103

 

叔戊基過氧新癸酸酯

≤ 77

 

≥ 23

 

 

OP7

0

+10

3115

 

叔戊基過氧新癸酸酯

≤ 47

≥ 53

 

 

 

OP8

0

+10

3119

 

叔戊基過氧戊酸酯

≤ 77

 

≥ 23

 

 

OP5

+10

+5

3113

 

叔戊基過氧-3,5,5-三甲基己酸酯

≤ 100

 

 

 

 

OP7

 

 

3105

 

叔丁基過氧化異丙基

> 42 – 100

 

 

 

 

OP8

 

 

3109

 

叔丁基過氧化異丙基

≤ 52

 

 

≥ 48

 

OP8

 

 

3108

 

4,4-二叔丁過氧基戊酸正丁酯

> 52 – 100

 

 

 

 

OP5

 

 

3103

 

4,4-二叔丁過氧基戊酸正丁酯

≤ 52

 

 

≥ 48

 

OP8

 

 

3108

 

叔丁基過氧化氫

>79 – 90

 

 

 

≥ 10

OP5

 

 

3103

(13)

叔丁基過氧化氫

≤ 80

≥ 20

 

 

 

OP7

 

 

3105

(4) (13)

叔丁基過氧化氫

≤ 79

 

 

 

> 14

OP8

 

 

3107

(13) (23)

叔丁基過氧化氫

≤ 72

 

 

 

≥ 28

OP8

 

 

3109

(13)

叔丁基過氧化氫+二叔丁基過氧化物

< 82 + > 9

 

 

 

≥ 7

OP5

 

 

3103

(13)

叔丁基過氧化氫+二叔丁基過氧化物

> 52 – 100

 

 

 

 

OP5

 

 

3102

 

叔丁基過氧化氫+二叔丁基過氧化物

≤ 52

≥ 48

 

 

 

OP6

 

 

3103

 

叔丁基過氧化氫+二叔丁基過氧化物

≤ 52

 

 

≥ 48

 

OP8

 

 

3108

 

叔丁基過氧化氫+二叔丁基過氧化物

≤ 52 糊狀

 

 

 

 

OP8

 

 

3108

 

過乙酸叔丁酯

> 52 – 77

≥ 23

 

 

 

OP5

 

 

3101

 

過乙酸叔丁酯

> 32 – 52

≥ 48

 

 

 

OP6

 

 

3103

 

過乙酸叔丁酯

≤ 32

 

≥ 68

 

 

OP8

 

 

3109

 

過氧苯甲酸叔丁酯

> 77 – 100

 

 

 

 

OP5

 

 

3103

 

過氧苯甲酸叔丁酯

> 52 – 77

≥ 23

 

 

 

OP7

 

 

3105

 

過氧苯甲酸叔丁酯

≤ 52

 

 

≥ 48

 

OP7

 

 

3106

 

叔丁基過氧丁基延胡索酸酯

≤ 52

≥ 48

 

 

 

OP7

 

 

3105

 

過氧丁烯酸叔丁酯

≤ 77

≥ 23

 

 

 

OP7

 

 

3105

 

叔丁基過氧二乙基乙酸酯

≤ 100

 

 

 

 

OP5

+20

+25

3113

 

叔丁基過氧-2-乙基己酸酯

> 52 – 100

 

 

 

 

OP6

+20

+25

3113

 

叔丁基過氧-2-乙基己酸酯

> 32 – 52

 

≥ 48

 

 

OP8

+30

+35

3117

 

叔丁基過氧-2-乙基己酸酯

≤ 52

 

 

≥ 48

 

OP8

+20

+25

3118

 

叔丁基過氧-2-乙基己酸酯

≤ 32

 

≥ 68

 

 

OP8

+40

+45

3119

 

叔丁基過氧-2-乙基己酸酯+2,2 -二-(叔丁基過氧)丁烷

≤ 12 + ≤ 14

≥ 14

 

≥ 60

 

OP7

 

 

3106

 

叔丁基過氧-2-乙基己酸酯+2,2 -二-(叔丁基過氧)丁烷

≤ 31 + ≤ 36

 

≥ 33

 

 

OP7

+35

+40

3115

 

叔丁基過氧-2-乙基己碳酸酯

≤ 100

 

 

 

 

OP7

 

 

3105

 

叔丁基過氧異丁酸酯

> 52 – 77

 

≥ 23

 

 

OP5

+15

+20

3111

 

叔丁基過氧異丁酸酯

≤ 52

 

≥ 48

 

 

OP7

+15

+20

3115

 

過氧異丙基碳酸叔丁酯

≤ 77

≥ 23

 

 

 

OP5

 

 

3103

 

1-(2-叔丁基過氧異丙基)-3-異丙烯基苯

≤ 77

≥ 23

 

 

 

OP7

 

 

3105

 

1-(2-叔丁基過氧異丙基)-3-異丙烯基苯

≤ 42

 

 

≥ 58

 

OP8

 

 

3108

 

叔丁基過氧-2-甲基苯甲酸酯

≤ 100

 

 

 

 

OP5

 

 

3103

 

叔丁基過氧新癸酸酯

> 77 – 100

 

 

 

 

OP7

–5

+5

3115

 

叔丁基過氧新癸酸酯

≤ 77

 

≥ 23

 

 

OP7

0

+10

3115

 

叔丁基過氧新癸酸酯

≤ 52 叔丁基過氧新癸酸酯

 

 

 

 

OP8

0

+10

3119

 

叔丁基過氧新癸酸酯

≤ 42 在水(冷凍)中穩定彌散 

 

 

 

 

OP8

0

+10

3118

 

叔丁基過氧新癸酸酯

≤ 32

≥ 68

 

 

 

OP8

0

+10

3119

 

過氧化新庚酸叔丁酯

≤ 77

≥ 23

 

 

 

OP7

0

+10

3115

 

過氧化新庚酸叔丁酯

≤ 4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0

+10

3117

 

叔丁基過氧新戊酸酯

> 67 – 77

≥ 23

 

 

 

OP5

0

+10

3113

 

叔丁基過氧新戊酸酯

> 27 – 67

 

≥ 33

 

 

OP7

0

+10

3115

 

叔丁基過氧新戊酸酯

≤ 27

 

≥ 73

 

 

OP8

+30

+35

3119

 

叔丁基過氧硬酯酰碳酸酯

≤ 100

 

 

 

 

OP7

 

 

3106

 

過氧-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

> 37 – 100

 

 

 

 

OP7

 

 

3105

 

過氧-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

≤ 42

 

 

≥ 58

 

OP7

 

 

3106

 

過氧-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

≤ 37

 

≥ 63

 

 

OP8

 

 

3109

 

3-氯苯過氧甲酸

> 57 – 86

 

 

≥ 14

 

OP1

 

 

3102

 

3-氯苯過氧甲酸

≤ 57

 

 

≥ 3

≥ 40

OP7

 

 

3106

 

3-氯苯過氧甲酸

≤ 77

 

 

≥ 6

≥ 17

OP7

 

 

3106

 

枯基過氧氫(氫過氧化枯烯)

> 90 - 98

≤ 10

 

 

 

OP8

 

 

3107

(13)

枯基過氧氫(氫過氧化枯烯)

≤ 90

≥ 10

 

 

 

OP8

 

 

3109

(13) (18)

過氧新癸酸枯酯

≤ 87

≥ 13

 

 

 

OP7

– 10

0

3115

 

過氧新癸酸枯酯

≤ 77

 

≥ 23

 

 

OP7

–10

0

3115

 

過氧新癸酸枯酯

≤ 5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10

0

3119

 

過新庚酸枯酯

≤ 77

≥ 23

 

 

 

OP7

–10

0

3115

 

過氧新戊酸枯酯

≤ 77

 

≥ 23

 

 

OP7

–5

+5

3115

 

過氧化環己酮

≤ 91

 

 

 

≥ 9

OP6

 

 

3104

(13)

過氧化環己酮

≤ 72

≥ 28

 

 

 

OP7

 

 

3105

(5)

過氧化環己酮

≤ 72 糊狀

 

 

 

 

OP7

 

 

3106

(5) (20)

過氧化環己酮

≤ 32

 

 

≥ 68

 

 

 

 

豁免

(29)

([3R-(3R, 5aS, 6S, 8aS, 9R, 10R, 12S, 12aR**)]-十氫-10-甲氧基-3,6,9-三甲基-3,12-橋氧-12H-吡喃并[4,3-j]-1,2-苯并二塞)

≤ 100

 

 

 

 

OP7

 

 

3106

 

過氧化雙丙酮醇

≤ 57

 

≥ 26

 

≥ 8

OP7

+40

+45

3115

(6)

過氧化二乙酰

≤ 27

 

≥ 73

 

 

OP7

+20

+25

3115

(7) (13)

二-叔戊基過氧化物

≤ 100

 

 

 

 

OP8

 

 

3107

 

2,2-二-(叔戊基過氧)丁烷

≤ 57

≥ 43

 

 

 

OP7

 

 

3105

 

1,1-二叔戊過氧基環己烷

≤ 82

≥ 18

 

 

 

OP6

 

 

3103

 

過氧化二苯甲酰

> 52 – 100

 

 

≤ 48

 

OP2

 

 

3102

 

過氧化二苯甲酰

> 77 – 94

 

 

 

≥ 6

OP4

 

 

3102

 

過氧化二苯甲酰

≤ 77

 

 

 

≥ 23

OP6

 

 

3104

 

過氧化二苯甲酰

≤ 62

 

 

≥ 28

≥ 10

OP7

 

 

3106

 

過氧化二苯甲酰

> 52 – 62 糊狀

 

 

 

 

OP7

 

 

3106

(20)

過氧化二苯甲酰

> 35 – 52

 

 

≥ 48

 

OP7

 

 

3106

 

過氧化二苯甲酰

> 36 – 42

≥ 18

 

 

≤ 40

OP8

 

 

3107

 

過氧化二苯甲酰

≤ 56.5 糊狀

 

 

 

≥ 15

OP8

 

 

3108

 

過氧化二苯甲酰

≤ 52 糊狀

 

 

 

 

OP8

 

 

3108

(20)

過氧化二苯甲酰

≤ 4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3109

 

過氧化二苯甲酰

≤ 35

 

 

≥ 65

 

 

 

 

豁免

(29)

雙(4-叔丁基環己基)過氧化二碳酸酯

≤ 100

 

 

 

 

OP6

+30

+35

3114

 

雙(4-叔丁基環己基)過氧化二碳酸酯

≤ 4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30

+35

3119

 

雙(4-叔丁基環己基)過氧化二碳酸酯

≤ 42糊狀

 

 

 

 

OP8

+35

+40

3118

 

二叔丁基過氧化物

> 52 – 100

 

 

 

 

OP8

 

 

3107

 

二叔丁基過氧化物

≤ 52

 

≥ 48

 

 

OP8

 

 

3109

(25)

二叔丁基過氧壬二酸酯

≤ 52

≥ 48

 

 

 

OP7

 

 

3105

 

2,2-二-(叔丁基過氧)丁烷

≤ 52

≥ 48

 

 

 

OP6

 

 

3103

 

1,6-二-(過氧化叔丁基-羰基氧)己烷

≤ 72

≥ 28

 

 

 

OP5

 

 

3103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80 – 100

 

 

 

 

OP5

 

 

3101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72

 

≥ 28

 

 

OP5

 

 

3103

(30)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52 – 80

≥ 20

 

 

 

OP5

 

 

3103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42 – 52

≥ 48

 

 

 

OP7

 

 

3105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42

≥ 13

 

≥ 45

 

OP7

 

 

3106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42

≥ 58

 

 

 

OP8

 

 

3109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27

≥ 25

 

 

 

OP8

 

 

3107

(21)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13

≥ 13

≥ 74

 

 

OP8

 

 

3109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43 + ≤ 16

≥ 41

 

 

 

OP7

 

 

3105

 

二-正丁基過氧重碳酸酯

> 27 – 52

 

≥ 48

 

 

OP7

–15

–5

3115

 

二-正丁基過氧重碳酸酯

≤ 42在水(冷凍)中穩定彌散

 

 

 

 

OP8

–15

–5

3118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42 在水(冷凍)中穩定彌散

 

 

 

 

OP8

–15

–5

3118

 

1,1-二-(叔丁基過氧)環己烷

 

≤ 27

 

≥ 73

 

 

OP8

–10

0

3117

 

過氧重碳酸二仲丁酯

> 52 – 100

 

 

 

 

OP4

–20

–10

3113

 

過氧重碳酸二仲丁酯

≤ 52

 

≥ 48

 

 

OP7

–15

–5

3115

 

過氧重碳酸二仲丁酯

> 42 – 100

 

 

≤ 57

 

OP7

 

 

3106

 

過氧重碳酸二仲丁酯

≤ 42

 

 

≥ 58

 

 

 

 

豁免

(29)

二-(叔丁基過氧)鄰苯二甲酸酯

> 42 – 52

≥ 48

 

 

 

OP7

 

 

3105

 

二-(叔丁基過氧)鄰苯二甲酸酯

≤ 52 as a paste

 

 

 

 

OP7

 

 

3106

(20)

二-(叔丁基過氧)鄰苯二甲酸酯

≤ 42

≥ 58

 

 

 

OP8

 

 

3107

 

二-(叔丁基過氧)鄰苯二甲酸酯

≤ 52

≥ 48

 

 

 

OP7

 

 

3105

 

二-(叔丁基過氧)鄰苯二甲酸酯

≤ 42

≥ 13

 

≥ 45

 

OP7

 

 

3106

 

1,1-二-(叔丁基過氧)-3,3,5-三甲基環己烷

> 90 – 100

 

 

 

 

OP5

 

 

3101

 

1,1-二-(叔丁基過氧)-3,3,5-三甲基環己烷

≤ 90

 

≥ 10

 

 

OP5

 

 

3103

(30)

1,1-二-(叔丁基過氧)-3,3,5-三甲基環己烷

> 57 – 90

≥ 10

 

 

 

OP5

 

 

3103

 

1,1-二-(叔丁基過氧)-3,3,5-三甲基環己烷

≤ 77

 

≥ 23

 

 

OP5

 

 

3103

 

1,1-二-(叔丁基過氧)-3,3,5-三甲基環己烷

≤ 57

 

 

≥ 43

 

OP8

 

 

3110

 

1,1-二-(叔丁基過氧)-3,3,5-三甲基環己烷

≤ 57

≥ 43

 

 

 

OP8

 

 

3107

 

1,1-二-(叔丁基過氧)-3,3,5-三甲基環己烷

≤ 32

≥ 26

≥ 42

 

 

OP8

 

 

3107

 

聯十六烷基過氧重碳酸酯

≤ 100

 

 

 

 

OP8

+30

+35

3120

 

聯十六烷基過氧重碳酸酯

≤ 4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30

+35

3119

 

過氧化二-4-氯苯甲酰

≤ 77

 

 

 

≥ 23

OP5

 

 

3102

 

過氧化二-4-氯苯甲酰

≤ 52 糊狀

 

 

 

 

OP7

 

 

3106

(20)

過氧化二-4-氯苯甲酰

≤ 32

 

 

≥ 68

 

 

 

 

豁免

(29)

二枯基過氧化物

> 52 - 100

 

 

 

 

OP8

 

 

3110

(12)

二枯基過氧化物

≤ 52

 

 

≥ 48

 

 

 

 

豁免

(29)

過氧重碳酸二環己酯

> 91 - 100

 

 

 

 

OP3

+10

+15

3112

 

過氧重碳酸二環己酯

≤ 91

 

 

 

≥ 9

OP5

+10

+15

3114

 

過氧重碳酸二環己酯

≤ 4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15

+20

3119

 

過氧化二癸酰

≤ 100

 

 

 

 

OP6

+30

+35

3114

 

2,2-二-(4,4 - 二(叔丁基過氧)環己基)丙烷

≤ 42

 

 

≥ 58

 

OP7

 

 

3106

 

2,2-二-(4,4 - 二(叔丁基過氧)環己基)丙烷

≤ 22

 

≥ 78

 

 

OP8

 

 

3107

 

過氧化二 - 2,4 - 二氯苯甲酰

≤ 77

 

 

 

≥ 23

OP5

 

 

3102

 

過氧化二 - 2,4 - 二氯苯甲酰

≤ 52 糊狀

 

 

 

 

OP8

+ 20

+ 25

3118

 

過氧化二 - 2,4 - 二氯苯甲酰

≤ 52含硅油糊狀

 

 

 

 

OP7

 

 

3106

 

過二碳酸二(2-乙氧乙)酯

≤ 52

 

≥ 48

 

 

OP7

-10

0

3115

 

過氧重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

> 77 - 100

 

 

 

 

OP5

-20

-10

3113

 

過氧重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

≤ 77

 

≥ 23

 

 

OP7

-15

-5

3115

 

過氧重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

≤ 6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15

-5

3119

 

過氧重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

≤ 52在水(冷凍)中穩定彌散

 

 

 

 

OP8

-15

-5

3120

 

2,2-二氫過氧丙烷

≤ 27

 

 

≥ 73

 

OP5

 

 

3102

 

二-(1-羥基環己基)過氧化物

≤ 100

 

 

 

 

OP7

 

 

3106

 

過氧化二異丁酰

> 32 - 52

 

≥ 48

 

 

OP5

-20

-10

3111

 

過氧化二異丁酰

≤ 4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20

-10

3119

 

過氧化二異丁酰

≤ 32

 

≥ 68

 

 

OP7

-20

-10

3115

 

二-異丙苯過氧化二氫

≤ 82

≥ 5

 

 

≥ 5

OP7

 

 

3106

(24)

過氧重碳酸二異丙酯

> 52 - 100

 

 

 

 

OP2

-15

-5

3112

 

過氧重碳酸二異丙酯

≤ 52

 

≥ 48

 

 

OP7

-20

-10

3115

 

過氧重碳酸二異丙酯

≤ 32

≥ 68

 

 

 

OP7

-15

-5

3115

 

過氧化二月桂酰

≤ 100

 

 

 

 

OP7

 

 

3106

 

過氧化二月桂酰

≤ 4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3109

 

過二碳酸二(3-甲氧丁)酯

≤ 52

 

≥ 48

 

 

OP7

-5

+5

3115

 

二-(2-甲基苯甲酰)過氧化物

≤ 87

 

 

 

≥ 13

OP5

+30

+35

3112

 

過氧化二(3-甲基苯甲酰)+過氧化苯甲酰(3-甲基苯甲酰)+過氧化二苯甲酰

≤ 20 + ≤ 18 + ≤ 4

 

≥ 58

 

 

OP7

+35

+40

3115

 

二-(4-甲基苯甲酰)過氧化物

≤ 52 含硅油糊狀

 

 

 

 

OP7

 

 

3106

 

2,5-二甲基-2,5-雙(苯甲酰過氧)己烷

> 82-100

 

 

 

 

OP5

 

 

3102

 

2,5-二甲基-2,5-雙(苯甲酰過氧)己烷

≤ 82

 

 

≥ 18

 

OP7

 

 

3106

 

2,5-二甲基-2,5-雙(苯甲酰過氧)己烷

≤ 82

 

 

 

≥ 18

OP5

 

 

3104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己烷

> 90 - 100

 

 

 

 

OP5

 

 

3103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己烷

> 52 - 90

≥ 10

 

 

 

OP7

 

 

3105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己烷

≤ 77

 

 

≥ 23

 

OP8

 

 

3108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己烷

≤ 52

≥ 48

 

 

 

OP8

 

 

3109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己烷

≤ 47 糊狀

 

 

 

 

OP8

 

 

3108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3-己烷

> 86 - 100

 

 

 

 

OP5

 

 

3101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3-己烷

>52 - 86

≥ 14

 

 

 

OP5

 

 

3103

(26)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3-己烷

≤ 52

 

 

≥ 48

 

OP7

 

 

3106

 

2,5-二甲基-2,5-二(2-乙基己酰過氧)己烷

≤ 100

 

 

 

 

OP5

+20

+25

3113

 

2,5-二甲基-2,5-二氫過氧化己烷

≤ 82

 

 

 

≥ 18

OP6

 

 

3104

 

2,5-二甲基-2,5-二-(3,5,5-三甲基己酰過氧)己烷

≤ 77

≥ 23

 

 

 

OP7

 

 

3105

 

過新庚酸-1,1-二甲基-3-羥丁酯

≤ 52

≥ 48

 

 

 

OP8

0

+10

3117

 

二肉豆蔻基過氧重碳酸酯

≤ 100

 

 

 

 

OP7

+20

+25

3116

 

二肉豆蔻基過氧重碳酸酯

≤ 4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20

+25

3119

 

二-(2-新癸酰過氧異丙基)苯

≤ 52

≥ 48

 

 

 

OP7

-10

0

3115

 

過氧化二正壬酰

≤ 100

 

 

 

 

OP7

0

+10

3116

 

過氧化二正壬酰

≤ 100

 

 

 

 

OP5

+10

+15

3114

 

二-(2-苯氧乙基)過氧重碳酸酯

> 85 - 100

 

 

 

 

OP5

 

 

3102

 

二-(2-苯氧乙基)過氧重碳酸酯

≤ 85

 

 

 

≥ 15

OP7

 

 

3106

 

過氧化二丙酰基(過氧化丙酰)

≤ 27

 

≥ 73

 

 

OP8

+15

+20

3117

 

二正丙基過氧重碳酸酯

≤ 100

 

 

 

 

OP3

-25

-15

3113

 

二正丙基過氧重碳酸酯

≤ 77

 

≥ 23

 

 

OP5

-20

-10

3113

 

過氧化二琥珀酸

> 72 - 100

 

 

 

 

OP4

 

 

3102

(17)

過氧化二琥珀酸

≤ 72

 

 

 

≥ 28

OP7

+10

+15

3116

 

二-(3,5,5-三甲基己酰)過氧化物

> 52 - 82

≥ 18

 

 

 

OP7

0

+10

3115

 

二-(3,5,5-三甲基己酰)過氧化物

≤ 5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10

+15

3119

 

二-(3,5,5-三甲基己酰)過氧化物

> 38 - 52

≥ 48

 

 

 

OP8

+10

+15

3119

 

二-(3,5,5-三甲基己酰)過氧化物

≤ 38

≥ 62

 

 

 

OP8

+20

+25

3119

 

3,3-二-(叔戊基過氧)丁酸乙酯

≤ 67

≥ 33

 

 

 

OP7

 

 

3105

 

3,3-雙-(叔丁基過氧)丁酸乙酯

> 77 - 100

 

 

 

 

OP5

 

 

3103

 

3,3-雙-(叔丁基過氧)丁酸乙酯

≤ 77

≥ 23

 

 

 

OP7

 

 

3105

 

3,3-雙-(叔丁基過氧)丁酸乙酯

≤ 52

 

 

≥ 48

 

OP7

 

 

3106

 

1-(2-過氧化乙基己醇)-1,3-二甲基丁基過氧化新戊酸酯

≤ 52

≥ 45

≥ 10

 

 

OP7

–20

–10

3115

 

過新癸酸叔己酯

≤ 71

≥ 29

 

 

 

OP7

0

+10

3115

 

過新癸酸叔己酯

≤ 72

 

≥ 28

 

 

OP7

+10

+15

3115

 

3-羥基-1,1-二甲基丁基過氧新癸酸

≤ 77

≥ 23

 

 

 

OP7

–5

+ 5

3115

 

3-羥基-1,1-二甲基丁基過氧新癸酸

≤ 52

≥ 48

 

 

 

OP8

–5

+ 5

3117

 

3-羥基-1,1-二甲基丁基過氧新癸酸

≤ 5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5

+ 5

3119

 

過二碳酸異丙.仲丁酯+過二碳酸二仲丁酯+過二碳酸二異丙酯

≤ 32
+ ≤ 15 – 18
+ ≤ 12 – 15

≥ 38

 

 

 

OP7

–20

–10

3115

 

過二碳酸異丙.仲丁酯+過二碳酸二仲丁酯+過二碳酸二異丙酯

≤ 52
+ ≤ 28
+ ≤ 22

 

 

 

 

OP5

–20

–10

3111

 

異丙基異丙苯基氫過氧化物

≤ 72

≥ 28

 

 

 

OP8

 

 

3109

(13)

對䓝基化過氧氫

> 72 – 100

 

 

 

 

OP7

 

 

3105

(13)

對䓝基化過氧氫

≤ 72

≥ 28

 

 

 

OP8

 

 

3109

(27)

過氧化甲基環己酮

≤ 67

 

≥ 33

 

 

OP7

+35

+40

3115

 

過氧化甲基乙基酮

見備註(8)

≥ 48

 

 

 

OP5

 

 

3101

(8) (13)

過氧化甲基乙基酮

見備註(9)

≥ 55

 

 

 

OP7

 

 

3105

(9)

過氧化甲基乙基酮

見備註(10)

≥ 60

 

 

 

OP8

 

 

3107

(10)

過氧化甲基.異丁基酮

≤ 62

≥ 19

 

 

 

OP7

 

 

3105

(22)

過氧化甲基異丙酮

見備註(31)

≥ 70

 

 

 

OP8

 

 

3109

(31)

液態有機過氧化物,樣本

 

 

 

 

 

OP2

 

 

3103

(11)

液態有機過氧化物,樣本,控制溫度的

 

 

 

 

 

OP2

 

 

3113

(11)

固態有機過氧化物,樣本

 

 

 

 

 

OP2

 

 

3104

(11)

固態有機過氧化物,樣本,控制溫度的

 

 

 

 

 

OP2

 

 

3114

(11)

3,3,5,7,7-五甲基-1,2,4-三氧雜環庚烷

≤ 100

 

 

 

 

OP8

 

 

3107

 

D型過氧乙酸,穩定的

≤ 43

 

 

 

 

OP7

 

 

3105

(13) (14) (19)

E型過氧乙酸,穩定的

≤ 43

 

 

 

 

OP8

 

 

3107

(13) (15) (19)

F型過氧乙酸,穩定的

≤ 43

 

 

 

 

OP8

 

 

3109

(13) (16) (19)

過氧化月桂酸

≤ 100

 

 

 

 

OP8

+35

+40

3118

 

1-苯基乙基過氧化氫

≤ 38

 

≥62

 

 

OP8

 

 

3109

 

蒎烷基過氧氫(氫過氧化蒎烷)

> 56 – 100

 

 

 

 

OP7

 

 

3105

(13)

蒎烷基過氧氫(氫過氧化蒎烷)

≤ 56

≥ 44

 

 

 

OP8

 

 

3109

 

聚醚聚過氧叔丁基碳酸酯

≤ 52

 

≥ 48

 

 

OP8

 

 

3107

 

1,1,3,3-四甲基丁基氫過氧化物

≤ 100

 

 

 

 

OP7

 

 

3105

 

1,1,3,3-四甲基丁基過氧-2-乙基己酸酯

≤ 100

 

 

 

 

OP7

+15

+20

3115

 

1,1,3,3-四甲基丁基過氧新癸酸酯

≤ 72

 

≥ 28

 

 

OP7

–5

+5

3115

 

1,1,3,3-四甲基丁基過氧新癸酸酯

≤ 52 在水中穩定彌散

 

 

 

 

OP8

–5

+5

3119

 

1,1,3,3-過氧新戊酸四甲叔丁酯

≤ 77

≥ 23

 

 

 

OP7

0

+10

3115

 

3,6,9-三乙基-3,6,9-三甲基-1,4,7-三過氧壬烷

≤ 42

≥ 58

 

 

 

OP7

 

 

3105

(28)

3,6,9-三乙基-3,6,9-三甲基-1,4,7-三過氧壬烷

≤ 17

≥ 18

 

≥ 65

 

OP8

 

 

3110

 

 

備註:

 

(1)   B型稀釋劑通常可由A型稀釋劑代替。B型稀釋劑的沸點須比有機過氧化物的自加速分解溫度高出至少60°C。

(2)   有效氧 ≤ 4.7%。

(3)   (保留)

(4)   稀釋劑可由二叔丁基過氧化物代替。

(5)   有效氧 ≤ 9%。

(6)   過氧化氫含量 ≤ 9%;有效氧 ≤ 10%。

(7)   只准使用非金屬包裝。

(8)   有效氧 > 10% 和 ≤ 10.7%,含水或不含水。

(9)   有效氧 ≤ 10%,含水或不含水。

(10) 有效氧 ≤ 8.2%,含水或不含水。

(11) 見2.2.5.3.2.5。

(12) 根據大型試驗結果,F型有機過氧化物的容器每個最多可載重2 000公斤。

(13) 有「腐蝕性」次要危險性。

(14) 符合《試驗和標準手冊》第20.4.3(d)節所載標準的過氧乙酸配製品。

(15) 符合《試驗和標準手冊》第20.4.3(e)節所載標準的過氧乙酸配製品。

(16) 符合《試驗和標準手冊》第20.4.3(f)節所載標準的過氧乙酸配製品。

(17) 加水至這種有機過氧化物會降低其熱穩定性。

(18) 如濃度低於80%,則無「腐蝕性」次要危險性。

(19) 過氧化氫、水和酸(類)的混合物。

(20) 加有A型稀釋劑,含水或不含水。

(21) 以質量計,A型稀釋劑含量 ≥ 25%,並加入乙苯。

(22) 以質量計,A型稀釋劑含量 ≥ 19%,並加入甲基.異丁基酮。

(23) 二叔丁基過氧化物含量 < 6%。

(24) 1-異丙基過氧化氫-4-異丙基羥基苯含量 ≤ 8%。

(25) 沸點 > 110°C的B型稀釋劑。

(26) 氫過氧化物含量 < 0.5%。

(27) 如濃度超過56%,則有「腐蝕性」次要危險性。

(28) A型稀釋劑的有效活性氧含量 ≤ 7.6%,其95%汽化點在200°C至260°C範圍內。

(29) 不受第5.2類過氧化物的規定所規管。

(30) 沸點 > 130°C的B型稀釋劑。

(31) 活性氧 ≤ 6.7%。

2.2.6 第6.1類—毒性物質
2.2.6

第6.1類—毒性物質

 

2.2.6.1

涵蓋範圍

 

2.2.6.1.1

第6.1類是毒性物質,在吞食、吸入或與皮膚接觸後,可能造成死亡、嚴重傷害,或損害人體健康。

 

2.2.6.1.2

一般來說,具有特定聯合國編號的毒性物質須按照危險品一覽表所述來分類,包括包裝類別、次要危險性等。至於危險品一覽表沒有列明但可能會歸類為第6.1類危險品的物質,則會就毒性物質的三種可能接觸途徑(即口服、皮膚接觸,以及吸入粉塵、煙霧或蒸氣),檢驗該物質的急性口服毒性的LD50值(半數致死量)、急性皮膚毒性的LD50值和急性吸入毒性的LC50值,以便劃分其在第6.1類的類別。

 

2.2.6.1.3

物質如在兩種或以上施用途徑中呈現不同程度的毒性,應按試驗得出的最高危險級別來劃定類別。

 

2.2.6.1.4

下表就三個包裝類別的分類標準,列出口服、皮膚接觸途徑的LD50值及吸入粉塵和煙霧途徑的LC50值:

 

 
口服、皮膚接觸、吸入粉塵和煙霧途徑的分類標準

包裝

類別

口服毒性LD50

毫克/公斤

皮膚接觸毒性LD50

毫克/公斤

粉塵和煙霧吸入毒性LC50

毫克/公升22

I

≤ 5.0

≤ 50

≤ 0.2

II

> 5.0 和 ≤ 50

> 50 和 ≤ 200

> 0.2 和 ≤ 2.0

III

> 50 和 ≤ 300

> 200 和 ≤ 1000

> 2.0 和 ≤ 4.0

 

22 粉塵和煙霧吸入毒性的標準是以吸入1小時的LC50數據為依據,如有這項資料,必須採用。不過,如僅有吸入粉塵和煙霧4小時的LC50數據,則可把數字乘以4,再以所得乘積代入上述標準,即LC50(4小時)× 4,所得之數視為等同於LC50(1小時)。

 

2.2.6.1.5

液體如放出毒性蒸氣,須參考《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2.6.2.2.4.3至2.6.2.2.4.5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2.6.2.2.4.3至2.6.2.2.4.5,按毒性蒸氣的飽和蒸氣濃度「V」(在處於20°C和標準大氣壓力下的每立方米空氣中有多少毫升計算)來劃定包裝類別。23

 

23 吸入蒸氣毒性的標準是以吸入1小時的LC50數據為依據,如有這項資料,必須採用。不過,如僅有吸入蒸氣4小時的LC50數據,則可把數字乘以2,再以所得乘積代入上述標準,即LC50(4小時)× 2,所得之數視為等同於LC50(1小時)。

 

2.2.6.1.6

具有吸入毒性的液體混合物可按以下兩種情況劃定包裝類別。

 

2.2.6.1.6.1

如備有混合物內每種毒性物質的LC50數據,可按照《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2.6.2.2.4.6至2.6.2.2.4.7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2.6.2.2.4.6至2.6.2.2.4.7所述的方法計算,以劃定包裝類別。

 

2.2.6.1.6.2

如欠缺具有吸入毒性的液體混合物毒性成分物質的LC50數據,可按照《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2.6.2.2.4.8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2.6.2.2.4.8所述的簡化級限毒性試驗,劃定該混合物的包裝類別。要注意的是,如採用級限試驗,須選用規限最嚴格的包裝類別。

 

2.2.6.2

確定混合物口服和皮膚接觸毒性的方法

 

2.2.6.2.1

為第6.1類混合物分類並劃定適當的包裝類別時,須按照《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2.6.2.3.1至2.6.2.3.3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2.6.2.3.1至2.6.2.3.3的規定確定混合物急性口服和皮膚接觸毒性的LD50值。

 

2.2.6.2.1.1

急性口服毒性的LD50值(半數致死量),是指某種物質用統計學方法得出的一個單一劑量數值,將此劑量以口服途徑施用於年輕白鼠,可預期當中半數白鼠於14天內死亡。LD50值以試驗物質質量與試驗動物體重的比率(每公斤多少毫克)表示。

 

2.2.6.2.1.2

急性皮膚毒性的LD50值,是指物質某個劑量,將此劑量施用於白兔赤裸的皮膚,連續接觸24小時後,當中半數白兔極可能在14天內死亡。試驗動物的數量須足以得出統計上有顯著意義的結果,並符合良好的藥理學規範。試驗結果以每公斤體重中有多少毫克表示。

 

2.2.6.2.1.3

急性吸入毒性的LC50值,是指蒸氣、煙霧或粉塵某個濃度,以此濃度讓年輕的雌、雄白鼠連續吸入一小時後,當中半數白鼠極可能在14天內死亡。固態物質的總質量中如最少有10%(以質量計)可能是可吸入範圍內的粉塵(例如粉粒的氣動直徑為10微米或以下),必須進行試驗。液態物質如從載體洩漏時可能產生煙霧,亦須進行試驗。無論是固態物質還是液態物質,凡用於試驗吸入毒性的樣本,必須有90%以上(以質量計)是在上述規定的可吸入範圍內。粉塵和煙霧的試驗結果以每公升空氣中有多少毫克表示;蒸氣的結果則以每立方米空氣中有多少毫升(百萬分率)表示。

2.2.7 (保留)
2.2.7

(保留)

2.2.8 第8類—腐蝕性物質
2.2.8

第8類—腐蝕性物質

 

2.2.8.1

涵蓋範圍

 

2.2.8.1.1

腐蝕性物質是通過化學作用對皮膚造成不可逆轉損傷的物質,又或一旦洩漏,會導致其他貨物嚴重受損,甚至完全毀壞的物質。

 

2.2.8.1.2

具有特定聯合國編號的第8類物質須按照危險品一覽表所述來分類,包括包裝類別、次要危險性等。

 

 

2.2.8.1.3

危險品一覽表沒有列明的新物質和混合物,如所具特性可能會歸類為第8類危險品,則根據其接觸完好的皮膚組織後需要多長時間才造成不可逆轉損傷來劃定包裝類別。至於分類標準,2.2.8.2.3及2.2.8.2.6所述者俱適用,混合物另可採用2.2.8.3所述的標準。

 

2.2.8.2

劃定第8類危險品的包裝類別

 

2.2.8.2.1

第8類物質和混合物按其危險程度劃入三個包裝類別:

 

(a)   包裝類別I:

非常危險的物質和混合物;

(b)   包裝類別II:

非常危險的物質和混合物;

(c)   包裝類別III:

輕度危險的物質和混合物。

 

2.2.8.2.2

進行評估時,須先參考現有的人類和動物數據,包括在單次或重複接觸有關物質和混合物後所得的資料,因為這些數據所呈示的是直接關乎皮膚所受影響的資料。

 

2.2.8.2.3

劃定包裝類別時,必須考慮人類意外接觸的經驗;如沒有人類經驗,則須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測試準則進行實驗,以所得數據作為劃定類別的依據。就本守則而言,根據該組織測試準則24進行實驗後確定為無腐蝕性的物質,可視為對皮膚無腐蝕性,不必作進一步試驗。

 

24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化學品測試準則第404號「Acute Dermal Irritation/Corrosion 2015」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化學品測試準則第435號「in Vitro Membrane Barrier Test Method for Skin Corrosion 2015」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化學品測試準則第431號「in Vitro Skin Corrosion: Reconstructed Human Epidermis (RHE) Test Method 2016」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化學品測試準則第430號「in Vitro Skin Corrosion: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Resistance Test Method (TER) 2015」

 

2.2.8.2.4

將危險品一覽表所列物質劃入第8類物質的包裝類別,除了根據經驗,亦須考慮其他因素,例如吸入的危險和遇水的反應。符合第8類物質標準的物質或混合物,如其粉塵和煙霧吸入毒性(LC50值)在包裝類別I的適用範圍內,但口服或皮膚接觸毒性僅在包裝類別III的範圍內或低於該範圍,須劃入第8類物質的包裝類別(見2.1.2.1)。

 

2.2.8.2.5

物質遇水的反應(包括形成危險的分解物)亦須予以考慮。

 

2.2.8.2.6

第8類腐蝕性物質的包裝類別,乃按照下列標準劃定:

 

(a) 包裝類別I:

劃入此類別的物質接觸完好的皮膚組織3分鐘或以下,會在之後起計最多60分鐘的觀察期內對皮膚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b) 包裝類別II:

劃入此類別的物質接觸完好的皮膚組織3分鐘以上但不多於60分鐘,會在之後起計最多14天的觀察期內對皮膚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c) 包裝類別III:

(i) 劃入此類別的物質接觸完好的皮膚組織60分鐘以上但不多於4小時,會在之後起計最多14天的觀察期內對皮膚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或

(ii) 劃入此類別的物質被斷定不會對完好的皮膚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但在試驗時,會在55°C的溫度下腐蝕鋼或鋁的表面,腐蝕速率25超過一年25毫米。

 

25 聯合國《試驗和標準手冊》第三部分第37節訂明鋼和鋁腐蝕速率的認可試驗。如對鋼或鋁所作的初步試驗顯示物質為腐蝕性,便不必對另一種金屬進行跟進試驗。

 

2.2.8.2.7

2.2.8.2.6所述標準撮列於下表。

 

包裝類別 接觸時間

觀察期

結果

I

≤ 3 min

≤ 60 min

對完好的皮膚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II

> 3 min ≤ 1 h

≤ 14 d

對完好的皮膚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III

> 1 h ≤ 4 h

≤ 14 d

對完好的皮膚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

III

在試驗時,會在55°C的溫度下腐蝕鋼或鋁的表面,腐蝕速率超過一年6.25毫米

 

2.2.8.3

劃定混合物包裝類別的其他方法:逐步判別法

 

2.2.8.3.1

一般條文

 

 

2.2.8.3.1.1

就混合物而言,必須取得或推定出其相關資料,才可按適用的標準為其分類和劃定包裝類別。下圖(流程圖)因應混合物本身、類似混合物及/或其成分的資料多寡,列出有關步驟以供參照:

 

圖─為腐蝕性混合物分類和劃定包裝類別的逐步判別法

Self Photos / Files - 逐步判別法

 

2.2.8.3.2

架橋原則

 

 

2.2.8.3.2.1

如某混合物未經試驗確定其對皮膚的潛在腐蝕性,但關於該混合物個別成分和經試驗的類似混合物的數據足以為該混合物分類和劃定包裝類別,便可根據下列架橋原則運用這些數據:

 

(a) 稀釋26:如用稀釋劑稀釋經試驗的混合物,而該稀釋劑既不符合第8類物質的標準,又不影響其他成分的包裝類別,則經稀釋的新混合物可劃入原本的經試驗混合物同一包裝類別。

 

26 在某些情況下,稀釋混合物或物質可導致其腐蝕性增加。如屬此情況,則不能採用架橋原則。

 

(b) 批次:如果試驗後確定某生產批次的混合物對皮膚的潛在腐蝕性,則同一製造商生產或在其控制下生產的同一商業產品另一未經試驗的批次,也可假定其對皮膚的潛在腐蝕性與經試驗的批次大致相同,除非有理由相信兩個批次有重大差異,以致未經試驗的批次對皮膚的潛在腐蝕性有變。如屬後者,便須重新分類。

 

(c) 包裝類別I混合物濃度:經試驗確定符合包裝類別I標準的混合物在濃縮後,亦可劃入包裝類別I,不必再行試驗。

 

(d) 同一包裝類別內的推算法:在三種成分完全相同的混合物(A、B和C)中,混合物A和B經試驗後劃入同一皮膚腐蝕性包裝類別,而未經試驗的混合物C,其所含的第8類物質的成分,與混合物A和B的相同,但濃度介乎混合物A和B所含成分的濃度之間,則可假定混合物C與混合物A和B屬同一皮膚腐蝕性包裝類別。

 

(e) 大體相似的混合物:假定下列清況

 

(i) 兩種混合物:(A+B)和(C+B);

(ii) 兩種混合物的成分B濃度相同;

(iii) 混合物(A+B)中成分A的濃度等於混合物(C+B)中成分C的濃度;

(iv) 已有成分A和C對皮膚腐蝕性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大致相同,即同屬一個皮膚腐蝕性包裝類別,而且不影響成分B對皮膚的潛在腐蝕性。

 

如果混合物(A+B)或混合物(C+B)已根據試驗數據進行分類,則另一混合物亦可劃入同一包裝類別。

 

 

2.2.8.3.3

以物質分類為依據的計算方法

 

 

2.2.8.3.3.1

如未對某混合物進行試驗以確定其對皮膚的潛在腐蝕性,也沒有類似混合物的充夠數據,則須考慮該混合物所含各種物質的腐蝕特性,以分類和劃定包裝類別。

 

 

2.2.8.3.3.2

計算方法須採用《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2.8.4.3或《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規章範本》2.8.4.3所述者。要注意的是,此計算法僅適用於成分沒有協同效應的混合物,即混合物所含的物質,混合後的腐蝕性不高於各物質的腐蝕性總和。此限制只在考慮把混合物劃入包裝類別II或III時適用。

 

 

2.2.8.3.3.3

使用此計算法時,須計及濃度高於或等於1%的所有屬第8類物質的成分;至於濃度低於1%者,若仍可用以確定混合物屬於對皮膚具腐蝕性的類別,則亦須計算在內。

2.2.9 第9類—雜項危險物質或物料
2.2.9

第9類—雜項危險物質或物料

 

2.2.9.1

涵蓋範圍

 

2.2.9.1.1

《危險品條例》而言,凡物質造成的危險並非其他各類危險物質所涵蓋的,則該物質為第9類危險品。香港法例第295E章附表2第2部列出第9類危險品,其中包括下表所列者。

 

  聯合國編號 正式運輸名稱 包裝類別
  1841

乙醛合氨

III
  1941

二溴二氟甲烷

III
  1990 苯甲醛 III
  2211

聚苯乙烯珠粒料可膨脹

會釋出易燃氣體
III
危險品